祓禊
詞典解釋
猶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惡之祭”。或濯于水濱( 薛君 《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篤 《祓禊賦》)。 三國(guó)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劉楨 《魯都賦》)。 漢 劉楨 《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guó)于水嬉。”《后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南朝 梁 劉昭 注:“ 蔡邕 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唐 張志和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詩:“ 黃河 西繞郡城流,上巳應(yīng)無祓禊游。”《遼史·王鼎傳》:“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清 龔自珍 《百字令》詞:“珂珮晨閒,文章秋橫,祓禊西山雨?!?/p>
- 云泉松石之勝寫于漣漪,必其地之景物足以稱其詩也——— 岳珂米元章道林詩帖贊
- 淺寒帶暝和煙下——— 程垓菩薩蠻
- 蕭蕭若凌虛,襟帶頓銷靡。——— 暢當(dāng)南充謝郡客游澧州留贈(zèng)宇文中丞
- 舊管釣臺(tái)時(shí)入夢(mèng),人間未有兩嚴(yán)光——— 方回聞過
- 失灌要須防倦仆,偷餐切莫聽饑禽——— 強(qiáng)至若師院詠筍
- 沙晚鹡鴒寒,風(fēng)吹紫荊樹——— 文天祥弟第一百五十三
- 望苑遷詞客,儒林拜丈人——— 李端喜皇甫郎中拜諭德兼集賢學(xué)士
- 秦漢生人凋力役,阿房甘泉構(gòu)云碧——— 許景先奉和御制春臺(tái)望
-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姜夔齊天樂
- 山雞舞破半巖云,菱葉開殘野水春——— 蘇軾臨安三絕 石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