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張伯端《西江月(十)》: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只接群迷。
尋常邪見及提攜。
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
圓光一顆好摩尼。
利物兼能自利。
注釋參考
五眼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洞笾嵌日摗肪砣骸捌兴_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藴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唐 獨孤及 《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五眼周視,四魔怖懾?!?/p>
三身
(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三身國 在 夏后啟 北,一首而三身?!薄痘茨献印椥斡?xùn)》:“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yīng)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 權(quán)德輿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薄吨熳诱Z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 釋迦 之本性也;報身者, 釋迦 之德業(yè)也;肉身者,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xiàn)?!?/p>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痘茨献印r則訓(xùn)》:“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zhǔn),春為規(guī),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quán)。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zhǔn)者,所以準(zhǔn)萬物也;規(guī)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quán)者,所以權(quán)萬物也?!?/p>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岸取笔氰笪膒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于吾師之六度有合焉?!?/p>
行修
亦作“ 行脩 ”。品行端正。《荀子·致士》:“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薄稘h書·王吉傳》:“左曹 陳咸 薦 駿 ( 王駿 )賢父子,經(jīng)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xué)記》:“使一人之行脩,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xiāng)鄰族黨,則一縣之風(fēng)俗成,人材出矣?!?清 戴震 《原善》:“君子體仁以修身,則行修也。”
張伯端名句,西江月(十)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