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晃沖之《寄江子我》:
契闊三秋日,情親四海兄。
只應(yīng)常折柳,何必更班荊。
老把詩(shī)為活,遙將月伴行。
功名君莫嬾,吾病負(fù)平生。
注釋參考
折柳
(1).折取柳枝。語(yǔ)出《三輔黃圖·橋》:“ 霸橋 在 長(zhǎng)安 東,跨水作橋。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zèng)別?!焙蠖嘤脼橘?zèng)別或送別之詞。 唐 權(quán)德輿 《送陸太?!吩?shī):“新知折柳贈(zèng),舊侶乘籃送?!?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暗憐衣帶,不勝折柳之懷?!?/p>
(2).古樂曲名?!墩蹢盍非氖》Q。多用以惜別懷遠(yuǎn)?!段脑酚⑷A》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已寤歌於《折柳》,復(fù)行吟而《採(cǎi)蓮》。”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詩(shī):“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 袁郊 《甘澤謠·許云封》:“《折柳》傳情,悲 玉關(guān)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詩(shī)》:“《陽(yáng)關(guān)》《折柳》凄迷別,行卷題詩(shī)醉醒間。”參見“ 折楊柳 ”。
(3).《詩(shī)·齊風(fēng)·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毛 傳:“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為藩,無益於禁矣?!焙笠蛞浴罢哿贝富h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設(shè)備。 晉 葛洪 《抱樸子·譏惑》:“大 楚 帶甲百萬,而有振槁之脆;強(qiáng) 秦 殽 函 襲嶮,而無折柳之固?!?/p>
何必
何必 (hébì) 反問的語(yǔ)氣表示不必 be not necessary;there is no need;why 何必去那么早班荊
謂朋友相遇,共坐談心。 晉 陶潛 《飲酒》詩(shī)之十五:“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fù)醉。” 唐 高正臣 《晦日重宴》詩(shī):“班荊陪舊識(shí),傾蓋得新知?!?明 方孝孺 《借竹軒記》:“自旦至暮,班荊列坐,久之,乃各罷去?!?章炳麟 《社會(huì)通詮商兌》:“其在同黨,雖無葭莩微末之親,一見如故,班荊而與之食。”參見“ 班荊道舊 ”。
晃沖之名句,寄江子我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