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
出自唐代 來俊臣《羅織經(jīng)·治下卷第三》:
摘自《羅織經(jīng)·治下卷第三》
解釋: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
原文摘要: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上無威,下生亂。威成于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jī)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jìn),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shí),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茍無功,得無天耶?
注釋參考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 有:存在。 無:沒有,不存在。 所:此為代詞。
例句:戰(zhàn)國(guó)·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zhǎng),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于學(xué),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之無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shí),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shí)?!?金 元好問 《贈(zèng)利州侯神童》詩(shī):“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p>
(2).借指簡(jiǎn)單易識(shí)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yīng)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shí)之無?!?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yī)術(shù)》:“張?jiān)弧覂H識(shí)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yī)何必多識(shí)字乎?但行之耳?!?/p>
不取
不贊成;不采取?!稘h書·文帝紀(jì)》:“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顏師古 注:“不取,猶言不用此為善也。” 明 何景明 《擬與藩司論救荒書》:“竊於執(zhí)事有不取焉?!?茅盾 《子夜》五:“如果這大規(guī)模計(jì)劃本身是建筑在空虛的又一大規(guī)模計(jì)劃上,那也是他所不取的。”
無不
沒有不;全是?!抖Y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圣德詩(shī)》序:“風(fēng)雨晦明,無不從順?!?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jīng)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xué)術(shù)文藝卻已經(jīng)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來俊臣名句,羅織經(jīng)·治下卷第三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