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郭波《陸象山先生墓》:
大道久荊榛,歧路苦未并。
博約豈不賢,末學恣馳騁。
口耳謾紛紜,徒知響與影。
吾心自神明,一掬涵萬境。
昔者斯文麾,紫陽已獨秉。
厥德天不孤,時生陸子靜。
陸朱夫何殊,性天俱炳炳。
議論偶異同,吁咈豈為痙。
考亭任重資,汲多費深綆。
象山直劈豪,舉手提要領。
一起跬步間,循循登峻嶺。
一從百仞巔,洞視下萬頃。
轍跡隨入途,金蘭同有永。
何知好事徒,紛紛自燕郢。
古人亦有言,聞過乃為幸。
二翁九京中,豈不重炯炯。
低頭古墓下,想象見光景。
有劍不敢懸,為君發(fā)深省。
注釋參考
一從
(1).全都服從?!俄n非子·揚權》:“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萬民一從?!?陳奇猷 集釋:“一從猶言皆從也?!?/p>
(2).一概聽從或遵從。《晉書·盧志傳》:“陛下今日之事,當一從右將軍?!薄稌x書·成恭杜皇后傳》:“今山陵之事,一從節(jié)儉,陵中唯潔掃而已,不得施涂車芻靈?!?/p>
(3).完全聽任。 唐 高適 《重陽》詩:“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敧斜?!?元 喬吉 《即事》曲:“一從鞍馬西東,幾番衾枕朦朧?!?/p>
(4).自從。 唐 王昌齡 《寄穆侍御出幽州》詩:“一從恩遣度 瀟湘 ,塞北江南萬里長。” 宋 王安石 《少年見青春》詩:“一從鬢上白,百不可見喜。”《紅樓夢》第六八回:“妹子年輕,一從到了這里,諸事都是家母和家姐商議主張。” mao{1~1}澤{1*1}東 《和郭沫若同志》詩:“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p>
百仞
八尺為仞。百仞,形容極深或極高?!读凶印珕枴罚骸耙囍~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薄端鍟ぬ煳闹旧稀罚骸敖駪抑殪栋儇鹬?,或置之於百仞之前,從而觀之,則大小殊矣?!?明 方孝孺 《貧樂窩記》:“戚然若蒙不潔而恐人之覺也,凜然若臨百仞之淵而憂其墜也?!?/p>
洞視
(1).猶透視。 漢 代以來方士所自稱的能看見非肉眼所見事物的特異功能。如傳說 扁鵲 能隔墻見人, 由吾道榮 能見萬里之外的事物等?!叮己?nèi)十洲記>序》:“﹝臣﹞未若陵虛之子,飛真之官,上下九天,洞視百方。”《北史·藝術傳上·由吾道榮》:“﹝ 由吾道榮 ﹞又善洞視, 蕭軌 等之敗於 江 南,其日, 道榮 言之如目見。”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茅安道》:“﹝ 茅安道 ﹞曾授二弟子以隱形洞視之術?!?清 唐孫華 《贈南翔醫(yī)士王燦英》詩:“惟君洞視見癥結, 長桑 祕録經(jīng)研磨?!?/p>
(2).看透,透徹地了解。 宋 蘇軾 《與劉宜翁書》:“先生筆端有口,足以形容難言之妙,而 軾 亦眼中無障,必能洞視不傳之意也?!?明 宋濂 《深褭先生吳公私謚貞文議》:“ 吳公 天賦絶人,精識邁古,咀嚌六經(jīng)以求其道,饜飫百家以盡其用,貫穿該博,洞視當世?!?明 徐渭 《為請復新建伯封爵疏》:“人各有心,難可洞視?!?/p>
萬頃
(1).百萬畝。百畝為一頃?!豆茏印ま穸取罚骸鞍俪藶楦锶f頃為戶?!?/p>
(2).常用以形容面積廣闊。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淵然萬頃,直上千仞?!?宋 楊萬里 《過金沙洋望小海》詩:“須臾滿眼賈胡舩,萬頃一碧波黏天?!薄秲号⑿蹅鳌返诙幕兀骸暗父缸鞴?,子作狀元,給我掙下萬頃莊田?!?艾青 《在浪尖上》詩:“你在萬里晴空下,寧靜地注視著萬頃波濤。”
郭波名句,陸象山先生墓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