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飽不下床,法身充九垓
出自宋代馮時行《游石龍偶成寺僧通首坐飽歷叢林歸老山故詩多》:
飛泉撼琳球,群山高崔嵬。
中有古道場,紫煙籠觀臺。
石門不施關(guān),榮辱自不來。
霜鐘鳴萬壑,日出山霧開。
老僧挈筠籃,上山拾羹材。
歸煮南澗水,至味謝鹽梅。
食飽不下床,法身充九垓。
破衲一甲子,云閒與徘徊。
我欲吐情語,銘之古巖隈。
云切戒多事,勿聽龍作媒。
為雨非不佳,世間多塵埃。
預(yù)恐為雨罷,歸來污蒼苔。
注釋參考
不下
(1).不少于。 漢 晁錯 《論貴粟疏》:“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自用兵已來,已經(jīng)二年,前后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楊朔 《亂人坑》:“八年來,單單這個亂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p>
(2).不亞于;不次于。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薩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宮者,俱在京師兌隅,雄麗軒敞,不下宮掖?!?劉光弟 《美酒行》:“云今東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大姐那股高興的神氣,也并不下于我?!?/p>
(3).沒有攻克?!逗鬂h書·公孫瓚傳》:“ 紹 遣將 崔巨業(yè) 將兵數(shù)萬攻圍 故安 不下,退軍南還?!?/p>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凈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xiàn)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洞蟀隳噤〗?jīng)·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yuǎn)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p>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yán),眉毛紺垂,顱骨圓聳?!?/p>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游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xiàn)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p>
九垓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極之地。《國語·鄭語》:“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jīng)入以食兆民?!?韋昭 注:“九畡,九州之極數(shù)?!?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今普天一統(tǒng),九垓同風(fēng)?!?北齊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舉;五紀(jì)當(dāng)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韓爌傳》:“念先帝臨御雖止旬月,恩膏實被九垓?!?/p>
(2).亦作“ 九閡 ”、“ 九陔 ”。九層。指天?!段倪x·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達(dá)於九重之天?!薄稘h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閡亦陔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晉 郭璞 《游仙詩》之六:“升降隨長煙,飄飄戲九垓?!?唐 吳筠 《秋日彭蠡湖中觀廬山》詩:“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p>
馮時行名句,游石龍偶成寺僧通首坐飽歷叢林歸老山故詩多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山晦峰巒隱,煙凝島嶼幽
- 陶謝前蹤一筆追,掀天聲價舊風(fēng)馳
- 云影波光相射,蕩樓臺春綠
- 羸驂驅(qū)野岸,山遠(yuǎn)路盤盤。
- 遠(yuǎn)興生斑鬢,高情寄縹囊作者:獨孤及作品:奉和中書常舍人晚秋集賢院即事寄贈徐薛二侍御
- 田登欣火賤,屋老懼書淋作者:方回作品:次韻張耕道喜雨見懷兼呈趙賓旸
- 豐腴略帶清曉雪,疎瘦半橫初夜蟾作者:姚勉作品:題墨梅風(fēng)煙雪月水石蘭竹八軸
- 金山寺僧作咸豉,南徐別乘馬不肥作者:梅堯臣作品:裴直講得潤州通判周仲章咸豉遺一小缾
- 功及三天兩地,九六陰通,七八陽立作者:王吉昌作品:瑞鶴仙 五行生數(shù)至成數(shù)
- 一酌玻璃泉,碧色劍芒淬作者:王铚作品:游東陽涵碧亭劉夢得所賦詩也明日過中興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