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王令《寄崔伯易》:
擾擾閭巷士,過我何所為。
屢來徒我煩,不來我弗思。
少年樂知聞,喜與客子隨。
晚歲事恬默,與世益參差。
騎馬出尋人,中路輒自歸。
歸來亦何樂,書史自相期。
已與往者親,可無茲世違。
欲語無所得,起視北雁飛。
念子遠(yuǎn)千里,昔別今已期。
寄聲雖云多,所得竟亦稀。
近者忽報(bào)書,期我往就之。
不知予苦窮,系此不可離。
尚迫朝暮憂,寧有道路資。
人生少所同,老去財(cái)幾時(shí)。
予勢(shì)既若此,子復(fù)不肯來。
但恐百年間,齟齬終莫齊。
詩以寄子招,亦以寫我悲。
注釋參考
少年
少年 (shàonián) 古稱青年男子,現(xiàn)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gè)階段 early youth (from ten to sixteen) 少年兒童讀物知聞
(1).知悉;知道。 三國 魏 鍾會(huì) 《檄蜀文》:“各具宣布,咸使知聞。” 唐 姚合 《送宋慎言》詩:“童稚便知聞,如今只有君?!?/p>
(2).通知,告知。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王遽謂曰:‘親家翁職守北土,信問不絶。卿但具書狀知聞,未用便來?!?/p>
(3).消息。 唐 張鷟 《游仙窟》:“思神仙兮不可得,覓 十娘 兮斷知聞?!?/p>
(4).交結(jié);交往。 唐 杜牧 《宣州留贈(zèng)》詩:“為報(bào)眼波須穩(wěn)當(dāng), 五陵 游蕩莫知聞。”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四:“﹝ tang{1|1}子西 ﹞后以黨禍謫 羅浮 ,作詩云:‘説與門前白鷺羣,也須從此斷知聞,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薄都魺粜略挕矍鋫鳌罚骸版?羅氏 也。感君想念,雖在幽冥,實(shí)所惻愴,是以今夕與君知聞耳?!?/p>
(5).朋友。 唐 白居易 《黃石巖下作》詩:“教他遠(yuǎn)親故,何處覓知聞?!?宋 陸游 《舟中作》詩:“湖海飄然避世紛,汀鷗沙鷺舊知聞?!?/p>
客子
客子 (kèzǐ) 旅居異鄉(xiāng)的人 settlers from other places 不能不動(dòng)客子之愁?!鳌?宗臣《報(bào)劉一丈書》王令名句,寄崔伯易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瑯琊縣作者:儲(chǔ)光羲作品:登戲馬臺(tái)作
- 果熟多藏新密葉,鶯啼偏占最高枝
- 夏館深沉晨容好,寶鼎紅云香霧作者:宋褧作品:賀新郎 壽劉時(shí)中五月二十又八日
- 槿籬護(hù)藥才通徑,竹筧分泉自遍村
- 徘徊卻想開元事,不見蓮花見荔枝
- 銀漢無聲秋氣爽,水波不動(dòng)晚風(fēng)涼作者:佚名作品:【仙呂】點(diǎn)絳唇 集赤壁賦
- 得得尋芳聽自由,名花先占八分秋作者:劉過作品:和兇監(jiān)寺玉簪花
- 放翁正倚蒲團(tuán)穩(wěn),遼海從渠萬事非作者:陸游作品:南堂脊記乃已三十年偶讀之悵然有感
- 小圃陰陰遍灑塵,方塘瀲瀲欲生紋。作者:蘇軾作品:蘇州閭丘江君二家雨中飲酒二首
- 故將白練作仙衣,不許紅膏污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