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強至《通判國博中齋詩》:
天下以中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圣賢一用中,政刑禮樂萬事平。
於戲后世中道喪,政分寬猛刑重輕。
禮非儉陋則奢僭,樂不專一須鏘鏗。
其間萬事亦頗僻,或過不及誰與繩。
今公奮然力追救,大署中字為齋名。
謂中之跡不可見,粲焉其道存六經(jīng)。
尚書洪范有皇極,春秋王道為權(quán)衡。
在易之爻貴二五,于詩無邪義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說垂儀刑。
夜探群書味中理,雞鳴而作還奉行。
出處語默皆時中,措諸萬事無側(cè)傾。
有時賓至相與樂,詠歌亦作中和聲。
檐前竹樹有中色,四序不改長青青。
公今一州貳守政,千里猶變中庸甿。
異時朝廷贊天子,擴之四海中道成,至得攝齊升公齋,一聽中論退服膺。
注釋參考
二五
(1).指別卦中的第二爻與第五爻。《京氏易傳·大過》:“以金土定吉兇,去本末,取二五,為過之功?!薄兑住で贰袄姶笕恕?三國 魏 王弼 注:“利見大人,唯二五焉?!卑矗骸兑住で贰熬哦阂婟堅谔铮姶笕恕?,“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故云“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2).指陰陽與五行。 宋 周敦頤 《太極圖說》:“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曹端 述解:“二,陰陽也。五,五行也?!?清 曾國藩 《居敬箴》:“天地定位,二五胚胎?!?/p>
(3).指 春秋 時 晉獻公 嬖人 梁五 與 東關(guān)五 。《國語·晉語一》:“ 驪姬 賂二 五 ,使言於公。” 韋昭 注:“二 五 , 獻公 嬖大夫 梁五 與 東關(guān)五 也?!眳⒁姟?二五耦 ”。
(4).兩個五,即十?!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鬭 晉 、 楚 也; 晉 、 楚 不鬭, 越 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p>
(5).方言。即二百五。猶言傻里傻氣。 王安憶 《冷土》一:“她那么二五,害得 拽子哥 跟著挨人戳脊梁骨?!?/p>
無邪
無邪 (wúxié) 沒有xie{1|1}惡的想法 unaffected 無邪的兒童強至名句,通判國博中齋詩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