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趙孟堅《送放生池碑》:
維書號心畫,於以觀厥德。
堂堂太師顏,忠義挺不屈。
怒張鐵柱立,凜若罵蔡賊。
蠶頭而蠆尾,屋漏而壁拆。
豈事筆端求,要自心胸出。
心源儻匪正,馬謾按圖索。
君侯冰玉清,一點塵不入。
擺脫世緣盡,四壁無良物。
源清流應(yīng)隨,心同寧異跡。
前年鎮(zhèn)霅城,清風(fēng)貪者格。
人言政化明,如仕唐大歷。
人言八法具,儼是浯溪刻。
卑棲小李掾,松茂悅見柏。
甚欲事灑掃,筆硯供洗滌。
官身類匏系,唯向清夢覿。
手搨魯池碑,潢謄寄遠驛。
既異裹苞苴,抑匪徒掛壁。
舉目見顏公,英氣聳辟易。
又若小子動,祗莊常侍側(cè)。
注釋參考
心源
猶心性。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故稱。 唐 元稹 《度門寺》詩:“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宋 邵雍 《暮春吟》:“自問心源無所有,答云疎懶味偏長?!?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tǒng)於《乾》《坤》之妙?!?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不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發(fā)揮光大?!?/p>
趙孟堅名句,送放生池碑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