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非外物,此理未宜罔
出自宋代晁補之《和關(guān)承議彥遠水樂》:
上盆五尺高,下盆二尺廣。
咿呦蟻穴間,飛瀑一線響。
關(guān)侯初為此,避世挹蕭爽。
晁子亦欣然,閉戶穿瓦盎。
虛堂一畝靜,純白四隅敞。
中央渾沌胚,鯈忽所求往。
鑿竅令語言,豈但一成兩。
危峰下俯瞰,石井黝然仰。
奔泉決眥落,慘澹陰壑想。
明珠溢盤盂,白露濕塵坱。
聲音通大道,斷竹自誰賞。
何曾戛擊闌,缾缶日夜長。
初疑風隕籜,驟雨來莽蒼。
乍似酒落槽,夜枕聽惚恍。
鳴禽雜啁哳,物魅亂肸蠁。
相依欠林樾,見蔽賴帷幌。
范侯驚側(cè)耳,李令笑抵掌。
張侯助我懶,不憶稅歸鞅。
云間余仲弟,聊可樂吾黨。
中和非外物,此理未宜罔。
相勸戒勿傳,名字遍天壤。
撞鍾鼎食事,老罷不知饗。
但怪一世狂,端如轉(zhuǎn)車輞。
能來解幅巾,為子濯泚顙。
注釋參考
中和
中和 (zhōnghé) 使中和 neutralize 用酸中和堿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zhì) neutralization 酸堿中和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龍逄 誅, 比干 戮, 箕子 狂, 惡來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中食論》:“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宋 曾鞏 《救災議》:“先王之於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為外物所移奪者,自輕者也?!?/p>
(2).謂超脫于物欲之外?!肚f子·大宗師》:“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外物棄志,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yè)也?!?唐 杜甫 《渼陂西南臺》詩:“勞生愧 嚴 鄭 ,外物慕 張 邴 ?!?/p>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赌鲜贰R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壞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于前,且補接既多,不可見移,亦恐外物或為異論,不審可有垂許送東府齋理不?”《梁書·陶弘景傳》:“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為務?!?唐 元稹 《贈樂天》詩:“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guān)心事不經(jīng)心。” 宋 陸游 《感懷》詩:“一窗修燈下,超然傲 羲 軒 。外物自變遷,內(nèi)景常默存?!?/p>
晁補之名句,和關(guān)承議彥遠水樂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