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于石《答吳子真》:
子居金華山之東,我居金華山之西。
東西相望二百里,半面未識(shí)心相知。
扳條采榮遠(yuǎn)莫致,夢中往往或見之。
子持一卷易,我攜一篇詩。
此詩此易世不識(shí),與子共作千年期。
前乎千載事已矣,后乎千載誰是非。
握手論心語未了,松風(fēng)萬壑寒生衣。
山深夢斷不可覓,落花耿耿寒梅枝。
起視金華萬山頂,惟有白云來去飛。
注釋參考
東西
東西 (dōngxī) 東面和西面 east and west 東西植松柏?!队衽_(tái)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西到東的距離 from east to west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唐· 杜甫《兵車行》 中國東西5000公里 泛指四方 four directions of north,south,west and east 叫囂乎東西?!啤?柳宗元《捕蛇者說》 東西 (dōngxi)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thing 吃東西 寫東西 特指人或動(dòng)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people and animal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相望
相望 (xiāngwàng) 互相對望 look at each other 雕欄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學(xué)洢·核舟記》 鄰國相望。——《史記·貨殖列傳》 死者相望?!顿Y治通鑒·唐紀(jì)》 東西相望。——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yuǎn)。《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薄对姟ご笱拧どH帷罚骸熬S此圣人,瞻言百里?!薄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茍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shí)諸侯封地范圍?!睹献印とf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焙笥靡苑Q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睹献印す珜O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dú)立矣。”
(4).古時(shí)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chǎn)之惠,賜命方伯,分 陜 餘慶?!?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于百里?!?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p>
(5).借指縣令?!逗鬂h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注:“時(shí)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薄赌淆R書·文學(xué)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茍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復(fù)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半面
(1).《后漢書·應(yīng)奉傳》“ 奉 少聰明”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后漢書》:“ 奉 年二十時(shí),嘗詣 彭城 相 袁賀 , 賀 時(shí)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nèi)開扇出半面視 奉 , 奉 即委去。后數(shù)十年於路見車匠,識(shí)而呼之?!焙笠蛴靡苑Q瞥見一面。《北齊書·楊愔傳》:“其聰記強(qiáng)識(shí),半面不忘。” 唐 錢起 《贈(zèng)李十六》詩:“半面喜投分,數(shù)年欽盛名?!?/p>
(2).臉面的一半或部分。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薄段饔窝a(bǔ)》第六回:“﹝ 行者 ﹞不住的掩淚,單單露出半面,望著 項(xiàng)羽 ,似怨似怒。”
(3).古代遮面之具。 清 高士奇 《天祿識(shí)馀·金羅半面》:“ 元仁宗 宴羣臣於 長春殿 ,供事內(nèi)臣進(jìn)饌,有咳病,帝惡其不潔,命為疊金羅半面圍之,許露兩眼,下垂至胸,自是進(jìn)饌者以此為例。”
(4).半邊,旁邊。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六章:“半面又閃出一個(gè)戴da{1~1}蓋{1~1}帽的, 胡 匪排長馬上也立正了。”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六章:“那 胡 匪兵讓他們站在半面,他往地上鋪麥草。”
識(shí)心
(1).知道心意。 晉 陸機(jī) 《贈(zèng)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shí)心?!?/p>
(2).佛教語。謂自識(shí)本心,自見本性。《宋書·少帝紀(jì)》:“德業(yè)沖粹,識(shí)心明允?!薄秹?jīng)·惠能童子問答惠能作偈》:“不識(shí)本心,學(xué)法無益,識(shí)心見性,即悟大意?!?明 李贄 《答周西巖書》:“或有或無,自是識(shí)心分別,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有無也明矣?!?/p>
相知
相知 (xiāngzhī) 互相了解,知心 be well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互相知心的朋友 bosom friend;great friend 與三四個(gè)相知方才吃得數(shù)杯,則聽得街上鬧炒炒?!毒┍就ㄋ仔≌f》于石名句,答吳子真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