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高冠大帶接跡公卿間,聲名大半文章伯
出自宋代強至《謝三門提舉輦運宋叔達郎中寄古碑雜言》:
長安古名都,漢唐以來帝王宅。
當時高冠大帶接跡公卿間,聲名大半文章伯。
能書萬變軼出意象外,那局體法就常格。
杰詞精翰在處勒琬琰,從此關西富碑石。
咸陽原頭螭蟠龜負不知數(shù),風雨皴剝塵土蝕。
荒郊壞宇大者臥榛莽,小者老祠佛廟往往龕屋壁。
憶初來長安,于此心頗溺。
朝披夕購自忘倦,一紙不吝百金易。
豈惟讀辭玩點畫,漢唐往事皆歷歷。
始者累一以至百,今既累百至千未免廣搜覓。
古人載書兼兩懼猜謗,今我車載不足更囊積。
中郎知我有碑癖,封寄數(shù)本跨數(shù)驛。
中郎中郎雖欲遂愚癖,愚也字學不進,文格不長,翻愧嗜此苦無益。
雖然古人亦或有所嗜。
又恐一朝舍此愚意無以適。
碑乎誓將蓄汝永吾好,不已圣猶賢博奕。
注釋參考
當時
當時 (dāngshí) 前文提到的或所指的那時 then;at that time;for the moment 當時的形式 指過去發(fā)生某事的時候 now 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宋· 沈括《夢溪筆談》 人民當時給他重大榮譽 當時 (dàngshí) 就在那個時刻;馬上 right;immediately;right away;at once 當時就簽約雇用你大帶
(1).古代貴族禮服用帶,有革帶、大帶之分。革帶以系佩韨,大帶加于革帶之上,用素或練制成?!抖Y記·玉藻》:“大夫大帶四寸?!?鄭玄 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薄对姟げ茱L·鳲鳩》“其帶伊絲” 漢 鄭玄 箋:“‘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p>
(2).指玉帶。
接跡
亦作“接蹟”。足跡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趙璘 《因話錄·徵》:“銅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趨。”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聲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清 顧炎武 《日知錄·微子之命》:“后之經(jīng)生不知此義,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跡于天下矣。”亦謂相繼。 唐 韓愈 《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明 劉基 《送黃叔旸歸金華覲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以接跡於古昔圣賢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歷 漢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憲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號?!?/p>
見“ 接跡 ”。
公卿
(1).三公九卿的簡稱。《儀禮·喪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貴臣。”《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后漢書·陳寵傳》:“及 竇憲 為大將軍征 匈奴 ,公卿以下及郡國無不遣吏子弟奉獻遺者。” 劉師培 《悲佃篇》:“試徵之 周代 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約五萬九千四百餘人?!?/p>
(2).泛指高官。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黃鵠下 建章宮 太液池中,公卿上壽?!?唐 元稹 《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賢彥駢繁?!?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為君子矣,雖不為公卿,無害也;為公卿而不足為君子,其如公卿何。” 嚴復 《和荊公<賈生>》詩:“賦鵬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p>
(3).指丈夫。《敦煌曲子詞·鳳歸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顏憔悴,彼此何如?!?蔣禮鴻 曰:“‘公卿’指丈夫,這和阿曹婆詞稱丈夫為‘君王’相同。俗文學里的所謂‘官人’,實際和公卿的意義也相同?!币姟抖鼗妥兾淖至x通釋》。
聲名
聲名 (shēngmíng) 名聲;名譽 publicity;reputation 第三是三仙姑的聲名不好。——《小二黑結(jié)婚》大半
大半 (dàbàn) 超過一半的部分 the larger half;for the greater part;more than half 大半 (dàbàn) 很可能 mostly;very likely;probably 他大半不來了 ,大概文章伯
對文章大家的尊稱。 唐 杜甫 《戲贈閿鄉(xiāng)秦少公短歌》:“同心不減骨肉親,每語見許文章伯。” 宋 曾鞏 《寄致仕歐陽少師》詩:“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元 薛昂元 《殿前歡·冬》曲:“十年前一秀才,黃齏菜,打熬到文章伯?!?清 黃遵憲 《玄武湖歌和龍松岑》:“承平公子文章伯,酒龍詩虎爭崔嵬。”
強至名句,謝三門提舉輦運宋叔達郎中寄古碑雜言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