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覺陽脈回,栗膚猶瘮瘮
出自宋代梅堯臣《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飲》:
孟夏景苦長,與子舟中飲。
酒行三四巡,病嘔聊就寢。
仲氏又發(fā)霍,洞下忽焉甚。
湯劑不能勝,悶絕口已噤。
我嘔雖未平,驚走豈遑枕。
叫號使呼醫(yī),子怪亦莫諗。
遽白何至斯,葛巾推小品。
且尤食物間,膻腥失調(diào)飪。
所餉惟豬雞,況此乏箘蕈。
以子獨無恚,未必因滑瀋。
稍覺陽脈回,栗膚猶瘮瘮。
儻其遂不起,孰肯謂素稟。
吾鄉(xiāng)千里遙,幸免成貝錦。
注釋參考
陽脈
(1).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經(jīng)脈中的陽經(jīng),其中包括手足三陽經(jīng)、督脈、陽維脈、陽蹺脈等?!鹅`樞經(jīng)·脈度》:“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
(2).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脈象性質(zhì)。凡屬浮、大、數(shù)、動、滑者,謂之“陽脈”?!夺t(y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辨脈法>》“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注:“見陽脈,謂見陽熱脈也。陽熱脈,即浮、大、數(shù)、動、滑類也?!?/p>
梅堯臣名句,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飲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