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
豈意南中岐路多,千山萬水分鄉(xiāng)縣。
云搖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
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
翻譯和注釋
譯文
我們這些被流放的臣子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從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為在南荒大家還能夠經(jīng)常見面。
誰料到嶺南會有這么多岔道,各個鄉(xiāng)縣之間隔著千山萬水。
我們恰似翻飛不定的浮云飄雨,各獨處一方,不僅無緣相見,而且音信難通。
中原人大多不適應嶺南偏僻地區(qū)炎濕的氣候,有的貶官就走上了不歸之路。
注釋
端州:今廣東省慶市。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即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王無竟。唐代習慣用兄弟排行的行次與人名并稱,如杜審言排行第五,稱杜五審言。其余幾人的稱謂亦如此。
逐臣:被流放的臣子。
嚴遣:嚴厲的懲罰。
南中:指嶺南。
歧路:岔路,十字路口。
縣:地方區(qū)域名,周代已有縣邑。唐代縣隸屬于州。
翻:翻轉(zhuǎn),上下或內(nèi)外交換位置。
?。荷?。
瘴(zhàng)癘(lì):山川濕熱蒸郁之氣。人中此氣則生病,內(nèi)病為之瘴,外病為為之癘。
自憐:哀憐自己,憐憫朋友。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問答
問:《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的作者是誰?
答: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的作者是宋之問
問: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是唐代的作品
問: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出自 唐代宋之問的《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
問: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的下一句是 豈意南中岐路多,千山萬水分鄉(xiāng)縣。
問:出自宋之問的名句有哪些?
答:宋之問名句大全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賞析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臥病之機,率羽林軍發(fā)動政變,誅除武氏佞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遜位,迎中宗復辟。
這是唐代歷史上的一大事件,當時影響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傾心媚附”二張而盡數(shù)被貶至嶺南各遠惡諸州。作為武氏朝廷的著名詞臣的宋之問,自然難逃此厄,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省羅定縣一帶)參軍。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王無競都是與宋之問同時在朝的詩人。唐代習慣用兄弟排行的行次與人名并稱,如杜審言排行第五,稱杜五審言。其余幾人的稱謂亦如此。他們都因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貶往嶺南的。宋之問因病晚行,當途經(jīng)端州驛時見杜、沈、閻、王各題詩于壁上,便感慨地寫了這首詩。這首詩雖即興而作,但情感充沛,語言流暢,生動感人。前人曾評說,宋之問“運筆如舌”,“古詩多佳”。這首七言古詩就是一個例證。
詩的開頭兩句,語言平直,如同與四位朋友相對而言:“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意思是說:我們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從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為在南荒大家還能夠經(jīng)常見面。想想遠離家鄉(xiāng)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柏M料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xiāng)縣?!币馑际钦f:誰料到南中會有這么多岔道,千山萬水使各個鄉(xiāng)縣重重相隔,哪里還能見到朋友們的面呢?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他深沉的懊喪和哀愁?!霸茡u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是寫對朋友們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離,或說“云飛雨散”,或說“雨飛云散”,宋之問獨用“云搖”一詞來表現(xiàn)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詩回憶早年飛黃騰達的情景時說:“風舉云搖入紫微?!?/p>
正所謂平步青云,扶搖直上。在封建社會里,要想貴為朝臣,不能單憑個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識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須有達官貴人舉薦。宋之問是深明個中奧秘,而且也深有體會的。他媚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或許也正是想乘其“風舉”、“云搖”吧。豈知武則天病危,張易之被殺,而他也受到了株連。
這里的“云搖”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勢力之意,后者使他們象雨點般散落四方?!胺w”也含有命運不測之意。“海闊天長”說明朋友之間相距遙遠。杜審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閻朝隱貶崖州,即今海南島瓊山縣,都要過海才能到達貶所。而沈佺期謫遷驩州,即今廣西崇左縣,相傳是舜放驩兜的地方,這些地方離宋之問要去的貶所瀧州,即今廣東羅定縣,都還很遙遠。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詩接著說“音信稀”。彼此之間難以來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見”遙相照應,更增強了悲涼的情味。
詩人在驛前孤寂地思念著同樣遭遇的朋友,為朋友和自己的未來擔心、憂慮:“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上句是寫雖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樣充滿瘴癘,山川滿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長嘆收結(jié)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適應南方偏僻地區(qū)炎熱的氣候,視嶺南為蠻荒之地,被貶謫的人初到嶺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懼感。比宋之問他們早一年多貶到端州的高戩就病死在那里。與高戩同時流放到欽州(今廣西欽州)的張說于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初被赦返京,再過端州時題有《還至端州驛站與高六別處》:“昔記山川是,今傷人代非。往來皆此路,生死不同歸?!彼卧姷慕Y(jié)尾“自憐能得幾人歸”,也許是看了張詩有感而發(fā)的。
這首七言古詩平易曉暢,明白如話,于平易中見奇妙。詩的遣詞造句十分貼切自然,而且極富表現(xiàn)力;恰切地運用了雙聲、疊韻及重復,讀起來音韻和諧,錯落有致。全詩八句話,五十六個字,寫得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詩而言,由見題壁而引發(fā)對友人的思念,進而表露被貶嶺南的愁緒,其情感發(fā)展由失望感傷、孤獨寂寞而凄苦愁慮、迷惘憂懼,真切地道出了被貶的內(nèi)心心理,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 蝶戀花 同樂舜咨郎中夢梅梅信初傳金點小。翠羽多情,盡耐風枝裊。乞與吟鞋□。百繞小窗月暗人聲悄。枕上詩成還自笑。萬斛清愁,換得春多少。臨水幽姿空自照。
- 贈陳內(nèi)機學詩常擬邵堯夫,問道曾謁楊慈湖。堯夫之詩呈天樸,慈湖之學澄太虛。羨君優(yōu)游兩者間,傲視軒冕如蘧廬。何時從我山中居,絕勝泛綠依紅蕖。
- 挽王禮部二首曲學多希世,方穿竟忤時。麈談巾墊角,燕處案齊眉。峙鵠非常秀,離鸞得許悲。殘年有何樂,偏作故人詩。
- 送社太長老住虎丘吳國前朝寺,縣知補處難。岳云迎外度,海月定中觀。子去揮犀拂,吾當賣布鞋。梅花知別意,無語澹相看。
- 春日旅泊桂州暖風芳草竟芊綿,多病多愁負少年。弱柳未勝寒食雨。好花爭奈夕陽天。溪邊物色堪圖畫,林畔鸞聲似管弦。獨有離人開淚眼,強憑杯酒亦潸然。
- 又九月十四日登秋風閣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繆蹈江海跡,吾生靡懷居。役車窘陰雨,蒸腐敗衣袽。晨昏雷聲中,我懷何時舒。秋陽出頑云,杲杲照我裾。言登秋風閣,乘興安可徐。猗紆下銅鞮,縹緲凌紫虛。錦葉眩林表,金包垂霜余。棲苴寄榛莽,潦痕在菰蒲。我游獲所適,況乃弗為魚。放意宇宙間,所至皆吾廬。
- 贈從弟弘元時為中軍功曹住京詩維翰孔務。明時勞止。我求髦俊。以作僚士。僉曰爾諧。俾蕃是紀。逝將去我。言念北鄙。
- 武康邑俗官廨俯官溪,溪流極清泚。魚游值天陰,競指龍光起。古祠偶相鄰,愚徒望風靡。我欲照衰顏,且展闌干倚。
- 送李郎尉武康潘郎腰綬新,霅上縣花春。山色低官舍,湖光映吏人。不須嫌邑小,莫即恥家貧。更作東征賦,知君有老親。
- 傷蔡處士篋中遺草是瑯玕,對此令人灑淚看。三徑尚疑行跡在,數(shù)螢猶自映書殘。晨光不借泉門曉,暝色空添隴樹寒。欲問皇天天更遠,有才無命說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