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姜葆夫、韋良成選注《常用古詩》
滿江紅問答
問:《滿江紅》的作者是誰?
答:滿江紅的作者是岳飛
問:滿江紅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滿江紅是宋代的作品
問:滿江紅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出自 宋代岳飛的《滿江紅》
問: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的下一句是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問:出自岳飛的名句有哪些?
答:岳飛名句大全
滿江紅賞析
張秀平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滿江紅》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愛國將領(lǐng)岳飛。他在寫作《滿江紅》詞時,正是中原地區(qū)遭受女真奴隸主貴族的鐵騎踐踏和蹂躪的歲月。岳飛矢志抗金,執(zhí)著地追求收復(fù)失地、報仇雪恥的壯志宏圖;他一生征戰(zhàn),反對投降,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學(xué)嚴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潔奉公,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發(fā)揚到一個高度,故《滿江紅》一詞,一直作為愛國主義的絕唱和岳飛本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一起在中國神州大地傳頌,很少有人懷疑《滿江紅》是偽作或托名之作。第一個對此提出懷疑的余嘉錫,他在《四庫提要辨證》中提出了兩點疑問;岳飛孫子岳珂所編《金倫粹編·家集》中沒有收錄這首詞,而岳珂在收集岳飛的文章時,曾是不遺余力的,此集從編定到重刊,歷經(jīng)31年,為何未收此詞?此其一。這首詞最早見于明徐階所編的《岳武穆遺文》,是根據(jù)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xué)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趙寬亦未說所據(jù)何本,來歷不明。而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岳飛另一首詩《送紫巖張先生北伐》經(jīng)明人考證是偽作。在此之前,此詞亦不 見于宋元人的著述,為什么突然出現(xiàn)在明中葉以后?此其二。作者進一步考證:在明代,北方韃靼族倒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一個勝仗,因此,“踏破賀蘭山闕”,“在明代中葉實在是一句抗戰(zhàn)口號,在南宋是決不會有此的。”
繼余嘉錫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燾也寫了一篇《岳飛<滿江紅>詞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贊同余氏的懷疑外,又從詞的內(nèi)容上找出了一個證據(jù),即“賀蘭山闕”的地名所指問題。他認為岳飛伐金要直搗的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nèi),而賀蘭山卻在今內(nèi)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并非金國土地,此詞若真出岳飛之手,不應(yīng)方向乖背如此?這是一。如果賀蘭山不同于前人泛稱邊塞的“玉門”、“天山”之類,其入于史書,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明中葉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釋岳飛的“乖背”,似也不通。此為二。
1980年,海內(nèi)外又掀起了討論這個問題的熱潮。如臺灣《中國時報》發(fā)表了孫述宇的文章,再次對《滿江紅》的詞作者提出了疑問。他首先指出《滿江紅》詞中用了自己的事跡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盡人皆知的材料,一個擬作者是很容易寫出這樣一首詞的。其次,他認為《滿江紅》詞的格調(diào),與已證實的岳飛另一詞《小重山》風(fēng)格迥異,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氣色橫溢,后者則是他多年征戰(zhàn)并受掣肘時惆悵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滿江紅》是一首有事跡、有心志,但沒有閱歷的詞”。
對此持不同意見的鄧廣銘、王起、李安等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辯駁。鄧廣銘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飛的《滿江紅》不是偽作。他認為:第一,岳霖、岳珂兩代人沒有搜集到此詞,只能說明岳飛的后代在這方面有遺漏。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確有遺漏的實證。如《賓退錄》記載的岳飛的“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直節(jié)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一詩,就不見于岳珂編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們父子當(dāng)時沒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斷定是假的,那么,這首詩如果又因為《賓退錄》的失傳后而出現(xiàn)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對此懷疑嗎?此外,從《滿江紅》反映的思想內(nèi)容來看,與岳飛其它詩文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如“誓將直節(jié)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正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寫照,“不問登壇萬戶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注腳嗎?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題記,都是岳飛行軍作戰(zhàn)時隨時隨地記下來的,應(yīng)是他當(dāng)時真實內(nèi)心的記錄。岳飛既然有《滿江紅》中體現(xiàn)的思想,又有作詩填詞的本事,為什么不能填詞抒懷呢?第二,關(guān)于《滿江紅》詞中“踏破賀蘭山闕”的地理位置所指問題,他認為“賀蘭山闕”是泛指而不是實指,與詞中的“胡虜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實指匈奴一樣,即指廣義的敵人。第三,如果《滿江紅》一詞的作者是王越,那為什么要嫁名于岳飛,而不夸耀自己的戰(zhàn)功呢?他寫的“踏破賀蘭山闕”是實寫,那么詞中的“靖康恥,猶未雪”句是可以泛寫的嗎?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勢和時代意識”,那么,這樣的亡國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體呢?如果撇開《滿江紅》一詞反映的整體思想,而糾纏在“賀蘭山闕”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則針對孫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從史實和詞的內(nèi)容對照看,“三十功名塵與土”,可知是在岳飛30歲或30歲前后有感而作。岳飛30歲時,正掌朝廷方面大權(quán)(公元1133年),“因責(zé)任重大,身被殊榮,感動深切,乃作成此 壯懷述志的《滿江紅》詞”;而岳飛20多歲從軍、30多歲時從九江奉旨入朝,“計其行程,足逾八千里”。與詞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飛30歲置司江州時“適逢秋季,當(dāng)?shù)囟嘤?,故在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因此,《滿江紅》是岳飛“表達其本人真實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還就《滿江紅》與《小重山》兩詞的格調(diào)問題作了探討,認為兩詞作于不同的時間,格調(diào)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議作者。
綜上所說,《滿江紅》詞到底是不是岳飛作的?論爭雙方都持之有據(jù),很難統(tǒng)一。這場爭論還可能繼續(xù)深入下去。不過,爭論的雙方都比較一致地肯定這首詞的思想價值和歷史作用。
[內(nèi)容評析]國土淪亡之際,矢志報國的民族英雄心中一股悲怒之情難以抑制,憑欄遠望,面對被金人占去的大片故國河山,怒不可遏,頭發(fā)直豎,把帽子都沖起來了。這沖冠之怒正是岳飛以民族國家危亡為生命的幾乎全部意義的外在化表現(xiàn)?!笧t瀟雨歇」更增壯懷,以復(fù)仇者的凜然大義,融合大英雄的發(fā)憤圖強,作者禁不住情系四海而仰天長嘯!一怒一壯,為全詞定下一個氣吞山河的總基調(diào)。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菇B興四年(1134),岳飛正值30歲,回首往昔,數(shù)十年抗戰(zhàn),艱危險絕,塵滿征衣,功名所值幾何;八千里轉(zhuǎn)戰(zhàn),晝夜兼程,追云逐月,前路正未可期。為了實現(xiàn)滅金復(fù)國的功業(yè)理想,作者諄諄告誡;千萬別讓寶貴的青春年華虛度,空留下枉然的悲切和愧悔!
詞的下片抒寫了詞人志欲報仇雪恥的愛國激情及必勝信念。靖康年間的奇恥大辱還未洗雪,臣民復(fù)仇御侮的壯志何時熄滅?自「駕長車」以下,全用想像之詞,直截了當(dāng);一旦駕戰(zhàn)車長驅(qū)直入,踏破雄關(guān)險塞,報得大恨深仇,即要食其肉飲其血,抒發(fā)壯志,笑語豪情。那時,舊疆恢復(fù),天朝一統(tǒng),國家山河煥然一新,群臣拜舞闕下,山呼萬歲,該是多么宏偉莊嚴、令人意氣風(fēng)發(fā)的情景!
這是一首表現(xiàn)復(fù)仇御侮、英雄壯志的千古絕唱。全詞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壯采,語言樸實粗獷,音調(diào)高亢悲壯,「千載后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難詞注釋]①等閑:輕易,隨便。②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二年京師和中原淪陷,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一事。③賀蘭山:在寧夏西北:一說為今河北磁縣之賀蘭山。④天闕:宮殿前的樓觀,此指朝廷、皇帝。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箲?zhàn)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fā)上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干,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fēng)澄煙凈,光景自佳,翻助郁悶之懷,于是仰天長嘯 ,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
開頭凌云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 ,九曲剛腸 ,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豈與塵土同埋 ;馳驅(qū)何足言苦,堪隨云月共賞 。(此功名即勛業(yè)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
過片前后,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 。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于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之勉語 ,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
以下出奇語,現(xiàn)壯懷,英雄忠憤氣慨,凜凜猶若神明 。金兵入據(jù)中原 ,亦可能敗退“兇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并非夸大其辭。“饑餐”、“渴飲”一聯(lián)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復(fù)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
有論者設(shè):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里,有何交涉 ?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 :“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xiāng)關(guān),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幹 ,他作《賀新郎》詞,也說 :“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 !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 ,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 西北”、“ 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岳飛用“賀蘭山”和“兇奴”,是無可非議。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 。用文學(xué)家眼光視之結(jié)束全篇,神氣十足,無復(fù)豪發(fā)遺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 ,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計,宋皇朝自棄戰(zhàn)敗 ?!?莫須有”千古奇冤,聞?wù)甙l(fā)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xié)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dāng)擊賞其筆力之沉厚,脈絡(luò)之條鬯 ,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shù)課也。
- 使院中新栽柏樹子,呈李十五棲筠標(biāo)簽:詠物愛爾青青色,移根此地來。不曾臺上種,留向磧中栽。脆葉欺門柳,狂花笑院梅。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
- 八月初十日瘧起行園瘧鬼自與詩人謔,小兒狡獪弄炎涼。蔬肥夜雨園丁逸,果熟秋風(fēng)稚子忙。枕臂閒思新藥灶,扶頭欲起候茶槍。故園青桂華如水,歸汎天風(fēng)浩蕩香。
- 清調(diào)吟索索風(fēng)戒寒,沈沈日藏耀。勸君飲濁醪,聽我吟清調(diào)。芳節(jié)變窮陰,朝光成夕照。與君生此世,不合長年少。今晨從此過,明日安能料。若不結(jié)跏禪,即須開口笑。
- 賀新郎·賦琵琶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遼陽驛使音塵絕?,嵈昂⑤p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 墨戲二首蘭鄂州遷客一花說,仇池老仙五字銘。併入晴窗三昧手,不須辛苦讀騷經(jīng)。
- 山翁吟歲云暮矣雪塞門,白發(fā)山翁病且貧。鶉衣百結(jié)皮凍裂,旦暮撥雪尋草根。催租暴卒打門戶,妻子驚逃翁怖懼。盡道長官如母慈,如何赤子投機虎。
- 念奴嬌(雙陸和坐客韻)少年握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縮手旁觀初未識,兩兩三三而已。變化須臾,鷗飛石鏡,鵲抵星橋□搗殘秋練,玉砧猶想纖指??靶ηЧ艩幮?,等閑一勝,拚了光陰費。老子忘機渾謾與,鴻鵠飛來天際。武媚宮中,韋娘局上,休把興亡記。布衣百萬,看君一笑沈醉。
- 太府李萃卿挽詞妙譽馳場屋,家風(fēng)在搢紳使華推厚德,卿月上通津。齒德時方重,山丘跡已陳。長年先友淚,懷感獨沾巾。
- 題芹溪居士愛將筆墨逞風(fēng)流,廬結(jié)西郊別樣幽。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羹調(diào)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借問古來誰得似?野心應(yīng)被白云留!
- 挽白鹿洞賓呂善居元是雙峰門下士,席間參請到源頭。魯人知有樂正子,漢世曾稱馬少游。白鹿洞賓儒領(lǐng)袖,紫陽教主道源流。有兒曾斫月中桂,家學(xué)相傳卒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