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jié)。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翻譯和注釋
譯文
塞外悲涼的風刮得急切,交河那的凌冰已經(jīng)凍結(jié),廣袤的沙漠那,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之下千萬里全都落滿了白雪。
將士可戍邊在那遠遠地高高的烽火臺那,2層2層的山巒引領(lǐng)向那顯出了高高的氣節(jié),眾多的戰(zhàn)旗被長風吹卷這,將士可在哪長城低下飲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灘那連接著騎兵的足跡,狂暴的北風吹斷了那邊塞那傳來的聲樂,胡地的灰塵清掃著像那玉(冰凍如玉)做似的邊塞,羌族的笛聲和那金鉦敲擊的聲音。
與世隔絕的沙漠那干戈都 收藏起來了,可那戰(zhàn)車卻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濕的地方震顫搖曳。都尉可都從龍堆返回了,將軍還從馬邑凱旋而來正在捷報。
高揚著旗子讓那籠罩著大霧的地方都清凈下來了,在石碑記那他可的功名他可又是那樣的歡悅,在那荒涼的邊界那只要有2個穿著戎裝的人(作者自指)去守護,靈武臺那(朝廷)的凱歌是來源于國界。
注釋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狀。
迥戌:遠方的邊戍。
高節(jié):旗幟。
朔吹:北風。
玉塞:玉門關(guān)。
金鉦:鑼聲。
絕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xí):原野。
紀石:刻石紀功。
荒裔:邊荒。
戎衣:戰(zhàn)士。
靈臺:周代臺名。
飲馬長城窟行問答
問:《飲馬長城窟行》的作者是誰?
答:飲馬長城窟行的作者是李世民
問:飲馬長城窟行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飲馬長城窟行是唐代的作品
問: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jié)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jié) 出自 唐代李世民的《飲馬長城窟行》
問: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jié)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jié) 的下一句是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問:出自李世民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世民名句大全
飲馬長城窟行賞析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它書寫了大唐平定天下,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兩軍作戰(zhàn)的場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勝利的過程,是一首描寫當時現(xiàn)實事件的史詩。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jié)。”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悲鳴,十分凄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據(jù)《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guān),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卞?,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為: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里雪覆。此聯(lián)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后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jié)。”迥戌,遠方的邊戍。高節(jié),旗幟。句意為:烽火中傳來了遠方的緊急軍情,我于是揮兵遠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著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領(lǐng)著隊伍,意即此戰(zhàn)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本湟鉃椋猴L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zhàn)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占領(lǐng)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詩人敢為前人所不敢為,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后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nèi),以天下為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彼反担憋L。句意為: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玉塞,玉門關(guān)。金鉦,鑼聲。句意為:玉門關(guān)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jīng)消逝,羌人們正吹著笛子,敲著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xiàn)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杜f唐書·太宗本紀》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為‘天可汗’?!笨梢娫谔幚砼c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絕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為之震動。平夷戰(zhàn)禍后,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所謂“吊民伐罪”,正義的戰(zhàn)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饼埗眩窗埗?,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為: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后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guān)地名,雖然這些地區(qū)往往與詩中的事件并無關(guān)聯(lián),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guān)系。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紀石,刻石紀功。句意為:旗幟飄揚,云霧彌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勛卓著,應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流傳后世。這里運用了象征手法,“揚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zhàn),“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zhàn)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被囊?,邊荒。戎衣,戰(zhàn)士。靈臺,周代臺名?!逗鬂h書·桓譚傳》:“其后有詔會議靈臺所處。”《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注:“明堂所以祀上帝,靈臺所以觀天文?!边@里指代朝廷。句意為:邊遠、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zhèn)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送文太師致仕還洛三齊魯元勛古太師,寂寥千載恐無之。昔歸蹔縮經(jīng)邦手,復起還當問道時。入謁何曾須掖侍,到家依舊擁旌麾。孔公靈壽固應在,秋晚香山訪佛祠。
- 薛道祖白石潭詩帖贊畫以有聲著,詩以無聲名。有聲者道祖之所已知,無聲者道祖之所欲為而未能者也。
- 上閩帥梁丞相生日二十二韻炎正維中葉,皇圖再造年。天潢流少海,星緯粲臺躔。臣主嘗難并,乾坤豈偶然。千齡開歷數(shù),一氣付陶甄。黃屋傳神器,彤庭領(lǐng)眾仙。風云從此會,日月更誰先。昔者求侵地,何人賦甫田。吳兒咸抵掌,噲等欲差肩。廟論惟多士,戎功不在邊。一麾分赤社,萬事屬青編。吾道誰難用,諸儒亦自偏。才名多濩落,經(jīng)行失枸攣。洛蜀何嗟及,熙豐竟禍延。帝羅兼雁木,平步忽貂蟬。甚矣知當寧,凄其望濟川。年來群老行,公在萬民懸。定作鹽梅夢,行歌杕杜還。滄溟宗眾濫,沖岳倚蒼玄。要使垂身后,無為慰眼前。管弦無算爵,桃李未央天。魯燕雖堪頌,閩山不足鐫。中原康濟事,彝鼎愿聯(lián)翩。
- 曉行寒雞誤客行,躑躅犯霜露。冰凍不生潮,娥江夜難渡。
- 小云堂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將簪紱換袈裟。同參尚有滿兄在,異世猶將孫老夸。結(jié)習未忘能作舞,因緣那得見牛花。卻修凈業(yè)尋來路,澹泊如今居士家。
- 山中田舍茅檐共翠微,井臼亦相依。衣望桑麻熟,糧兼芋栗肥。山田秋賦少,村樂醉人歸。不識封侯事,王城相到稀。
- 贈從弟弘元視聽易狎。沖用難本。違真一差。順性誰卷。顏子悔傷。蘧生化善。心愧雖厚。行迷未遠。平生結(jié)誠。久要罔轉(zhuǎn)。警掉候風。側(cè)望雙反。
- 滿庭芳(用東坡韻題自畫蓮社圖)歸去來兮,名山何處,夢中廬阜嵯峨。二林深處,幽士往來多。自畫遠公蓮社,教兒誦、李白長歌。如重到,丹崖翠戶,瓊草秀金坡。生綃,雙幅上,諸賢中履,文彩天梭。社中客,禪心古井無波。我似淵明逃社,怡顏盼、百尺庭柯。牛閑放,溪童任懶,吾已廢鞭蓑。
- 評書我非識字空有志,丱角已探翰墨場。于今四十竟何益,聊取上代資平章。率更清峭骨骼堅,云厭古柏微春陽。虞君態(tài)度絕可愛,皎皎玉女乘鸞翔。褚君妍姿媚人眼,晚歲亦復兀老蒼。薛君風味寧不好,未免籍湜屢仆僵。太宗天性好儒翰,右軍墨寶三千張。君臣刻意事摹仿,往往一造夫子堂。終然卻視不可及,長松貞潔白玉剛。以言其體莫減增,以言其健不屈強。以言其肌不露骨,以言其媚中含霜。仙人溷跡在塵世,欲自揜晦終遺光。豈如今人作瀟灑,曼膚平脅施羅裳。安得刀圭換凡骨,飛上青天原此術(shù)。
- 僧院苔香銷人寂寂,鋪碧斷塵埃。積雨聲初盡,高僧定未開。冷痕穿竹去,秋陣隔泉回。此處應長在,閒人況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