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秋天的聲音從葉下邊生起,溪水流動的聲響與黃昏一樣充滿寒意。我緩緩地端動著酒杯,頻頻催喚歌女。她沐浴后將烏黑的頭發(fā)盤繞打成結(jié),穿著的長裙拖地,一股水沉香的氣息,布滿了她的身體。
她歌唱得短可我舊日情卻深,此次重逢令我吃驚,她竟白了雙鬢。恨那綠樹長大會有樹蔭,嘆息所愛之人如今已作他婦,且有子女。談起以前的歡愛情事,假裝出聽不懂的模樣,只是揚(yáng)起蓮子,向遠(yuǎn)處的鴛鴦打去。
注釋
苕溪:在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牧之:指杜牧。《太平廣記》記載:唐代詩人杜牧曾游湖州,路遇一絕色女子,以重幣聘之,并與之曰:“十年不來,從他適?!笔哪旰蠖拍潦?xì)w,則該女子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賦詩一首:“自去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fēng)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br />末轉(zhuǎn)清商:葉上吹起了秋風(fēng)。清商,秋風(fēng)。(晉)潘岳《悼亡詩》:“清商應(yīng)秋至,溽暑隨節(jié)闌?!?br />綰:將頭發(fā)盤繞打成結(jié)。
烏云:形容女子烏黑的頭發(fā)。
重來驚鬢霜:再次遇見舊情人,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都有了白發(fā)。
悵綠陰、青子成雙:指所愛女子已有歸宿,且有子女。
說著前歡佯不睬,飏蓮子、打鴛鴦:指女子聽自己說起從前的情事,故意不理睬,只是揚(yáng)起蓮子,向遠(yuǎn)處的鴛鴦打去。佯,假裝。飏,飛揚(yáng)。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問答
問:《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的作者是誰?
答: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的作者是尹煥
問: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宋代的作品
問: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末轉(zhuǎn)清商,溪聲共夕涼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末轉(zhuǎn)清商,溪聲共夕涼 出自 宋代尹煥的《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問:末轉(zhuǎn)清商,溪聲共夕涼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末轉(zhuǎn)清商,溪聲共夕涼 的下一句是 緩傳杯、催喚紅妝。
問:出自尹煥的名句有哪些?
答:尹煥名句大全
- 守居園池雜題待月臺城端筑層臺,木杪轉(zhuǎn)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
- 次韻袁升之游云寺鴻慶院山茶之什花開似火半燒空,熒惑飛來失故宮。但見洛人夸魏紫,誰知蜀國產(chǎn)真紅。肯隋月季無時節(jié),應(yīng)怪梅花有異同。遠(yuǎn)挈一樽誰伴我,還從山裹望城中。
- 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饒各占春??v被春風(fēng)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 石州慢(和趙見獨(dú)書事,見獨(dú)善鼓琴)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仿佛江上移舟,聽琵琶凄切。休說。春寒料峭,夜來花柳,弄風(fēng)搖雪。大錯因誰,算不翅六州鐵。波下雙魚,云中乘雁,嗣音無計,空嘆初謀拙。但愿相逢,同心再綰重結(jié)。
- 挽知宮王月谷三章去年五月扣松關(guān),方與先生一解顏。今我杖藜尋舊隱,聞君琴劍蛻空山。交朋滿眼今無幾,羈旅傷心為一潸。自嘆洞前東去水,不若逝者若為還。
- 和劉養(yǎng)源日景何須土圭測,臘盡熙熙好春色。明眉翠柳弄精神,調(diào)舌珍禽破岑寂。疊嶂融融遲日麗,雙溪渙渙層冰釋。行看騎簇昭亭曉,還聞猿嘯高齋夕。宛陵山澤紛紆余,爾來憔悴緣急符。安得春風(fēng)百萬斛,為散和氣還郊墟。北帝回車已浸遠(yuǎn),東皇布令應(yīng)潛孚。原疇蘇醒天雨玉,草木滋潤淵生珠。我詩背城猶借一,吏氣暫掃因已日。預(yù)憂簿領(lǐng)還壓頭,不得時陪竹林七。苕溪葦間舟延緣,白魚朱橘不論錢。幽棲已入五更夢,早春顧渚何時煎。老師謹(jǐn)勿先抽單,苦嫌道院颼颼寒。吟編未載兩觳觫,莫惜娉婷珠一斛。
- 苦寒行嚴(yán)寒動八荒,刺刺無休時。陽烏不自暖,雪壓扶桑枝。歲暮寒益壯,青春安得歸。朔雁到南海,越禽何處飛。誰言貧士嘆,不為身無衣。
- 謝翁子履子進(jìn)惠詩二首偶結(jié)茅茨一水湄,便從佳士得心期??煽按罄狭羟嘌?,更向諸郎識白眉。驥足方求千里附,豹文先許一斑窺。鶴鳴子和君家事,此樂外人那得知。
- 夢中作世事何由可控?fù)??故山歸臥有余歡。澗泉見底藥根瘦,石室生云丹灶寒。人遠(yuǎn)忽聞清嘯起,山開頻得異書看。一朝出赴安期約,萬里煙霄駕紫鸞。
- 題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陸鴻漸所創(chuàng))杼山多幽絕,勝事盈跬步。前者雖登攀,淹留恨晨暮。及茲紆勝引,曾是美無度。欻構(gòu)三癸亭,實(shí)為陸生故。高賢能創(chuàng)物,疏鑿皆有趣。不越方丈間,居然云霄遇。巍峨倚修岫,曠望臨古渡。左右苔石攢,低昂桂枝蠹。山僧狎猿狖,巢鳥來枳椇。俯視何楷臺,傍瞻戴颙路。遲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