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夜深了,還未入睡,我剔去燈花,周圍明亮了些許。然而,這孤凄的氛圍卻沒有變得暖熱稍許。這離鄉(xiāng)千里的邊地深夜何其漫長,,無聲無息。不愿如祖逖那般聞雞起舞,雞鳴卻依舊聲聲催人。默默已覺青綾上盡是淚痕。
天的盡頭,似乎天水相接,晨霧朦朧。西南天邊的一角漸漸露出魚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鄉(xiāng)夢幽遠,只任東風吹去遠。
注釋
生查子(shēngzhāzǐ):原唐教坊曲,后用為詞調(diào)。
短焰:指蠟燭的火焰已短。
剔(tī)殘花:把殘存的燈花剪去,使燭光明亮。
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如馬嘶、風吼、戍角聲、戰(zhàn)鼓聲等等。
“倦舞”句:意謂在倦于起舞的時候卻偏偏聽到雞鳴聲。此處反用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
青綾:青色的絲織品,此指青綾被。
冥蒙:幽暗不明。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青林結(jié)冥蒙,丹嶸被蔥蒨?!?br />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生查子·短焰剔殘花問答
問:《生查子·短焰剔殘花》的作者是誰?
答:生查子·短焰剔殘花的作者是納蘭性德
問:生查子·短焰剔殘花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生查子·短焰剔殘花是清代的作品
問:生查子·短焰剔殘花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 出自 清代納蘭性德的《生查子·短焰剔殘花》
問: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 的下一句是 倦舞卻聞雞,暗覺青綾濕。
問:出自納蘭性德的名句有哪些?
答:納蘭性德名句大全
生查子·短焰剔殘花賞析
詞人純從個人角度出發(fā),通篇吟詠其個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飾的將情感真實地凸顯出來,體現(xiàn)了納蘭性德詞作的完整風格。正是這樣由于厭倦官場,無心于仕途,感情的細膩處又受到太大傷害,身處邊塞,不能安心入睡。納蘭填詞就是如此地
上闕以夜為背景。夜深無寐,邊聲靜寂時,挑燈孤守?!熬胛鑵s聞雞”反用了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納蘭性德反用“聞雞起舞”的典故,說“倦舞卻聞雞”,表達出了詞人真實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許睡意,卻又天亮,在夜與非夜的短暫縫隙里,征人偷空夢里回家,醒時淚濕青帕,鄉(xiāng)思可謂纏綿凄切。
下闕的景色描寫襯托出了睡意朦朧中在夢的邊緣游蕩的情形,其寫景狀物直至抒情,都顯得豐富飽滿。筆劃到處,包攬無遺,沉郁而不見凝澀,全詞“夢遠輕無力”比喻精當,將無形的夢化作有形的時空距離來衡量,足見征人獨守邊地的凄苦戀家。作者胸中的離愁與款曲在迷離恍惚的氛圍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這一首詞寫作者在邊地夜深獨處,面對殘燈短焰,欲睡還醒的朦朧情態(tài)。“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詩人的隱怨。上闋不言愁而愁苦自見,下闋以浪漫之筆法出之,從夢中思念家鄉(xiāng)來下筆不免落于常套,但卻是以夢中去浣花溪尋覓詩圣的遺跡,真是詩人之想,詩人之語。
- 寄南山景禪師一度林前見遠公,靜聞?wù)嬲Z世情空。至今寂寞禪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風。
- 韓蘄王夫人巫家卜偶不為嫌,優(yōu)女占夫事更堅。 看取異時真畏友,九重書上議黃天。
- 山居平生絕愛山居樂,老去初心亦漸償。直道本知天可恃,曠懷真與世相忘。徑穿修竹衣巾爽,盤設(shè)靈苗匕箸香。但恨相逢無魯叟,浩歌小試接與狂。
- 春思杜鵑花落石闌干,新染晴波綠繞灣。小立佇詩風滿袖,一雙睡鴨占春閒。
- 裴子再寄詩酬之裴郎四海一輕舠,身寄浮家小動搖。蝴蝶不來閑處舞,知隨春夢到云霄。
- 階筍綠筍行春競著鞭,喜添嫩行護階前。兒童未識清風味,鋤取新苗供晚筵。
- 肆赦小雨端門宣赦樂歡然,膏澤還應(yīng)降九天。始覺耳邊鳴摵摵,漸看笏上溜涓涓。我班金闕雞竿側(cè),君侍玉皇香案前。雨立固知同陛楯,一言猶幸賴優(yōu)旃。
- 蘭陵王 丙子送春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zhuǎn)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 次韻蘇公謁告三絕靜中有業(yè)官成集,醉里無何老是鄉(xiāng)。丈室向來無一物,郤須天女與拈香。
- 紫微石舍入挽歌二首顧我非君比,最為相得歡。平生游處久,美行始終完。長夜忍埋玉,秋霜不借蘭。西風濕襟袖,空有涕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