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牛首"二句:寫南京形勝。牛首,又名牛頭山,在南京市南,雙峰東西對峙,狀如皇宮前兩旁的闕樓,又稱天闕。龍崗:指鐘山。相傳諸葛亮曾論南京的地形說:"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見《六朝事跡》)
"六朝"二句:寫城市殘破。
六朝: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統(tǒng)稱之為"六朝"。六朝時戰(zhàn)亂頻仍,興亡迅速。這句詩從圍棋殘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對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感慨。〉。萬井,形容都會中戶口多。符載《五福樓記》:"二江東注,萬井如畫。"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殘破。
"訪舊"二句:寫人事凋零。烏衣,東晉以及南朝時聚居于南京烏衣巷的王謝諸名門大族。《六朝事跡》:"烏衣巷,王導、紀瞻宅皆在此。"這里借指明代的遺民。玉樹,指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端鍟の逍兄尽罚?quot;禎明初,后主作新歌,辭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
"如何"二句:聯(lián)系古今,點明亡國之恨。大江,長江。
秣陵問答
問:《秣陵》的作者是誰?
答:秣陵的作者是屈大均
問:秣陵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秣陵是清代的作品
問:秣陵是什么體裁?
答:五律
問: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出自 清代屈大均的《秣陵》
問: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的下一句是 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
問:出自屈大均的名句有哪些?
答:屈大均名句大全
秣陵賞析
該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手法。詩歌用到了“烏衣巷”“《玉樹后庭花》”等典故,抒寫了人事凋零之感。
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首聯(lián)極寫南京地勢形勝,是得天獨厚的帝王興業(yè)之都: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描繪了一幅凋殘破敗氣象,物去人非,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一揚一抑,形成強烈反差。尾聯(lián)是對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華,具有卒章顯志的作用。
對國家的熱愛 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災多難的明清鼎革之際,當時社會紛爭激烈、民族矛盾尖銳、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崇禎帝已經(jīng)吊死,清軍已經(jīng)入關(guān),嶺北戰(zhàn)火正旺。 1646 年12 月,清軍攻陷廣州,明朝政權(quán)(弘光、隆武)相繼垮臺,抗清斗爭進入非常艱難的歲月。其后,屈大均又廣交遺民志士,為抗清積極奔走,但1662 年,歷史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明朝的象征、士人的希望——永歷帝遇害身亡,清朝統(tǒng)治漸趨穩(wěn)固,這給屈大均震動很大,他感到復明希望渺茫。歷史上雖然也出現(xiàn)過無數(shù)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漢族之間的,而很少有這種少數(shù)民族對中原的統(tǒng)治。這讓接受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難以接受,愛國之情顯得尤為強烈。 屈大均積極參加抗清復明的斗爭。曾有詩句“魑魅份來戰(zhàn),雷霆相糾纏。予時當一隊,矢盡猶爭先。猛士盡瘡痍,一呼皆勝鞍?!闭鎸嵉挠涗浛骨寤顒拥膲蚜覉雒?,傳達出剛健豪邁、慷慨蒼涼的民主意識和英雄氣概,愛國之情溢于言表。“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秣陵》)“匕首頻虛發(fā),無成愧丈夫。
- 偈頂門豎亞摩醯眼,肘后斜懸奪命符。瞎卻眼,卸卻符,趙州東壁掛葫蘆。
- 有所思聯(lián)句相思繞我心,日夕千萬重。年光坐婉娩,春淚銷顏容。 ——孟郊臺鏡晦舊暉,庭草滋深茸。望夫山上石,別劍水中龍。 ——韓愈
- 謠秋雁度兮芳草殘。琴柱急兮江上寒。愿一見兮道我意。千里遠兮長路難。
- 出郭疏籬樹樹李花雪,野寺條條楊柳絲。春風收雨雨收后,白日變晴晴變時。有余不足無盡景,截長補短何限詩。煙霞痼疾句成僻,老矣折肱真得醫(yī)。
- 題友人書后客子得秋涼,壯懷亦增慨。永念故人遠,三湘渺滄海。
- 明發(fā)祈門悟法寺,溪行險絕六首山不人煙水不橋,溪聲浩浩雨蕭蕭。何須雙鷺相溫暖,鷺過還教轉(zhuǎn)寂寥。
- 導引我皇纘位,覆燾合穹旻。秘箓示靈文。齊居紫殿膺玄貺,降寶命氤氳。奉符讓德事嚴禋。檢玉陟天孫。垂鴻紀號光前古,邁八九為君。靈臺偃武,書軌慶同文。奄六合居尊。圓穹錫命垂真箓,清曉降金門。升中報本禪云云。嚴祀事惟寅。無為致治臻清凈,見反樸還淳。
- 巫山一段云 煙寺晚鐘楚甸秋霖卷,湘岑暮靄濃。一春容罷一春容。何許日沉鐘。搖月傳空谷,隨風渡遠峰。溪橋有客倚寒筇。一徑入云松。
- 隴頭別秋盡初移幕,沾裳一送君。據(jù)鞍窺古堠,開灶爇寒云。登隴人回首,臨關(guān)馬顧群。從來斷腸處,皆向此中分。
- 南鄉(xiāng)一剪梅·招熊少府南阜小亭臺,薄有山花取次開。寄語多情熊少府;晴也須來,雨也須來。隨意且銜杯,莫惜春衣坐綠苔。若待明朝風雨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