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其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fù)馀”。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翻譯和注釋
譯文
離開山川湖澤而去做官已經(jīng)很久了,今天有廣闊無邊的林野樂趣。
姑且?guī)е又锻磔?,撥開叢生的草木尋訪廢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
房屋的水井爐灶尚有遺跡,桑竹殘存枯干朽株。
上前向在這里打柴的人打聽:這里過去的居民遷往何處了?
砍柴之人對我說到:全都已經(jīng)去世了再無后人。
三十年就改變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都不免歸于空無。
注釋
去:離開。游:游宦。
浪莽:放蕩、放曠。
試:姑且。
榛(zhēn):叢生的草木?;男妫簭U墟。
丘壟(lǒng):墳?zāi)埂?br />依依:思念的意思。
杇(wū ):涂抹。這兩句是說這里有井灶的遺跡,殘留的桑竹枯枝。
此人:此處之人,指曾在遺跡生活過的人。焉如:何處去。
沒(mò):死。一作“歿”。
一世:三十年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幻化:虛幻變化,指人生變化無常。
歸園田居 其四問答
問:《歸園田居 其四》的作者是誰?
答:歸園田居 其四的作者是陶淵明
問:歸園田居 其四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歸園田居 其四是魏晉的作品
問: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出自 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其四》
問: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的下一句是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問:出自陶淵明的名句有哪些?
答:陶淵明名句大全
歸園田居 其四賞析
公元406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亦即是陶淵明由彭澤令任上棄官歸隱后的第二年,詩人便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當時詩人四十二歲。此詩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已實在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他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且從此終身不再出仕。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杰出的田園詩章,也集中體現(xiàn)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棄官歸田,并在這組詩的第三首《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中表達了只求不違所愿而不惜勞苦耕作、夕露沾衣的決心,為的是復(fù)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歸。這第四首詩的前四句寫歸田園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澤游”,是對這組詩首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所寫“誤落塵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的回顧。次句“浪莽林野娛”,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作者在脫離“塵網(wǎng)”、重回“故淵”,飛出“樊籠”、復(fù)返“舊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悅。這句中的“浪莽”二字,義同放浪,寫作者此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tài);逯欽立校注的《陶淵明集》釋此二字為“形容林野的廣大”,似誤。句中的一個“娛”字,則表達了“性本愛丘山”的作者對自然的契合和愛賞。從第三句詩,則可見作者歸田園后不僅有林野之娛,而且有“攜子侄輩”同游的家人之樂。從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寫,更可見其游興之濃,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啟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見、所問、所感。
陶詩大多即景就事,平鋪直敘,在平淡中見深意、奇趣。這首詩也是一首平鋪直敘之作。詩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緊承首段的末句,寫“步荒墟”所見,是全詩的第二段。這四句詩與首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中所寫“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那樣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適成對照。這是生與死、今與昔的對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熱愛人生的作者,面對這世間的生與死、時間的今與昔問題,自有深刻的感受和無窮的悲慨。其在“丘壟間”如此流連徘徊、見“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對遺存的“井灶”和殘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觀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尋繹的。
詩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詩的第三段。前兩句寫作者問;后兩句寫薪者答。問話“此人皆焉如”與答話“死沒無復(fù)余”,用語都極其簡樸。而簡樸的問話中蘊含作者對當前荒寂之景的無限悵惘、對原居此地之人的無限關(guān)切;簡樸的答話則如實地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而在它的背后是一個引發(fā)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人為之迷惘、思考并從各個角度尋求答案的人生問題。
詩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是最后一段,寫作者聽薪者回答后的所感。這四句詩參破、說盡了盛則有衰、生則有死這樣一個無可逃避的事物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詩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極大,所蘊藏的哲理意義極深;這正是所謂厚積而薄發(fā),也是陶詩的難以企及之處。正如朱光潛在《詩論》第十三章《陶淵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說,一些哲理,“儒、佛兩家費許多言語來闡明它,而淵明靈心進發(fā),一語道破。讀者在這里所領(lǐng)悟的不是一種學(xué)說,而是一種情趣、一種胸襟、一種具體的人格”。讀陶詩,正應(yīng)從中看到他內(nèi)心的境界、智慧的靈光,及其對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賞析文章認為作者此行是訪故友,是聽到故友“死沒無復(fù)余”而感到悲哀。但從整首詩看,詩中并無追敘友情、憶念舊游的語句,似不必如此推測。而且,那樣解釋還縮小了這首詩的內(nèi)涵。王國維曾說,詩人之觀物是“通古今而觀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間詞話刪稿》),其“所寫者,非個人之性質(zhì)”,而是“人類全體之性質(zhì)”(《紅樓夢評論·馀論》)。這首詩所寫及其意義正如王國維所說。作者從“昔人居”、耕者言所興發(fā)的悲慨、所領(lǐng)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
- 卜居三山已四十年矣暇日有感聊賦五字泥古衰猶學(xué),開荒夜亦耕。屋芟生草蓋,釜擷野蔬烹。白稻雨中熟,黃鴉桑下鳴。殘云忽吐日,喜對小窗明。
- 和安邑劉宰君見贈數(shù)年侍從立丹墀,掌誥長慚格調(diào)卑。左宦久勞青瑣夢,歸山猶負白云期。一生得喪唯憑道,千古聲名合在詩。深謝多才遺佳句,此身休退是何時。
- 過寶應(yīng)縣新開湖十首天上云煙壓水來,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間不是平林樹,水色天容拆不開。
- 傷春兩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戰(zhàn)城郭腥。亂兵殺兒將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千里無人旋風起,鶯啼燕語荒城里。春色不揀墓傍株,紅顏皓色逐春去。春去春來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令人惆悵山頭路。
- 玉團兒(香月堂古桂數(shù)十株著花,因賦)曉來一陣金鳳劣。把閬海、檀霞細屑。依就花兒,深藏葉底,不教人折。初開數(shù)朵誰知得。卻又是、金風漏泄。吹起清芬,露成香露,月成香月。
- 上湖南孫漕四首湘欲湘人百不憂,田無異論只歌謳。皆言此日孫夫子,還是當年郭細侯。不信民情容易得,可能仁聞鎮(zhèn)長流。而今九君皆膏澤,看取黃云萬頃秋。
- 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黃環(huán)為宮]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業(yè)隆。神其來格,于昭盛容。
- 端平二年端午帖子詞皇帝閣更化開皇極,中興兆赤符。節(jié)摽千歲歷,氣協(xié)五時圖。
- 恭鑒二禪人干浴鑊求頌大冶鎔金入范看,不嫌口闊肚皮寬。得來妙觸通身眼,凈放光明赤肉團。衲子落成俱受賜,檀那相助許投干。底心試問楞嚴友,道契圓通只個般。
- 秋思黃落梧桐覆井床,莎根日夜泣寒螿。老生窺鏡鬢成雪,俊鶻掣韝天欲霜。破虜誰持白羽扇?從軍曾擁綠沈槍。壯心自笑何時豁,夢遶祁連古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