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藏”萬卷可以用來教子,留金滿箱往往成為禍災。
能與貧人透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長在蚌胎。
山景隨著宴坐如畫圖呈現(xiàn),水聲透過夜窗像風雨傳來。
觀山觀水都能領略妙趣,還有什么等污染靈臺。
注釋
胡逸老:生平不詳。致虛庵:胡逸老的”房名。
遺金滿籯(yíng):語本《漢”·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籯:竹箱。作:興起,成為。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門庭。
宴坐:閑坐。圖畫:一作“畫圖”。
觀水觀山:一作“觀山觀水”。
靈臺:此指心。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兩首著名的《菩提偈》詩意。末二句一作“莫將世事侵兩鬢,小庵觀靜鎖靈臺”。
題胡逸老致虛庵問答
問:《題胡逸老致虛庵》的作者是誰?
答:題胡逸老致虛庵的作者是黃庭堅
問:題胡逸老致虛庵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題胡逸老致虛庵是宋代的作品
問: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出自 宋代黃庭堅的《題胡逸老致虛庵》
問: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的下一句是 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問:出自黃庭堅的名句有哪些?
答:黃庭堅名句大全
題胡逸老致虛庵賞析
從詩中可知,胡逸老此人為人不慕榮利,雅有山水之趣。黃庭堅在敬慕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懷。
詩人先發(fā)議論:詩書傳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遺金滿簍往往給子孫招來禍害。這里用了韋賢的典故。據(jù)《漢書·韋賢傳》,韋賢號稱鄒魯大儒,教育了四個兒子,都很有成就。贊美了胡逸老的詩禮傳家,顯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首聯(lián)二句劈空而來,氣勢驚挺。
頷聯(lián)承上,進一步贊美庵主的仁愛之心。說他在災年能拿出糧食與貧人共享,和氣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這里用了韋康、韋誕兄弟的典故。據(jù)《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裴松之注,孔融贊揚韋端的兩個兒子韋康與韋誕為一雙明珠。詩人意謂,胡逸老必能像韋端那樣,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門庭。
頸聯(lián)轉到正面寫致虛庵。白天閑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圖畫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覺風雨颯颯而來。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評家認為這兩句“奇”。之所以奇,是因為:第一,化靜為動。將致虛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動態(tài)描寫?!俺觥薄ⅰ皝怼倍?,將山水寫活。第二,化實為虛。什么樣的“畫圖”,盡可讓讀者去想象;夜來風雨是隔窗聽到,并非眼見,也是虛寫實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寫視覺,六句寫聽覺,整聯(lián)都有能視能聽的主體存在。宴坐的閑適,聽雨的從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與前兩聯(lián)一脈相承。只不過前兩聯(lián)是直敘,這里是襯托。
尾聯(lián)總收全詩,照應開頭。以閑逸之心觀山觀水,山水的妙境能?,F(xiàn)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氣又能滌蕩腸胃,使此心澄清無滓,一塵不染。這里一方面說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詩人自己的胸襟。
- 詠蟬(一作客中聞早蟬)江頭一聲起,芳歲已難留。聽此高林上,遙知故國秋。應催風落葉,似勸客回舟。不是新蟬苦,年年自有愁。
- 已亥雜詩 293忽向東山感歲華,恍如庾嶺對橫斜。敢參黃面瞿曇句,此是森森闕里花。
- 題陸敦禮山居伏牛潭伏牛真怪事,余勝幾人諳。日彩沉青壁,煙容靜碧潭。泛心何慮冷,漱齒詎忘甘。幸挈壺中物,期君正興酣。
- 寄渭北徐從事暖云慵墮柳垂條,驄馬徐郎過渭橋。官秩舊參荀秘監(jiān),樽罍今伴霍嫖姚。科隨鵠箭頻曾中,禮向侯弓以重招。莫恨東風促行李,不多時節(jié)卻歸朝。
- 鳳棲梧過隙光陰相戲弄。幻出浮生,變滅如旋踵。酩酊不知空日用。恩枷愛鎖如山重。錐刺不疼針刺疼。性命**,外事多惶恐。何日如輪開眼孔。
- 次韻張耒學士病中二首一臥憐君三十朝,呼醫(yī)仍苦禁城遙。靈根自遂新陽發(fā),病枿從經野火燒。吻燥未須尋曲蘗,囊空誰與典絺蕉。何時匹馬隨街鼓,睡起頻驚髀肉消。塵垢污人朝復朝,病中吟嘯夜方遙。長空雁過疑相答,虛幌螢飛坐恐燒。稍覺新霜試松竹,未應寒雨敗梧蕉。從來百鏈身如劍,火滅重磨未遽銷。
- 己丑元日四年絕域度新正,此夕空將兩目瞠。天下興亡憑揲策,一身進退類懸旌。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赪。不信江南百萬戶,鋤稷只向隴頭耕。
- 昌化縣進嘉禾嘉粟賜賈丞相一德交孚葉兩儀,嘉禾嘉粟獻珍奇。禪呈屬邑信非偶,瑞應明禋若有期。周紀唐封生秀穎,漢歌郊廟產靈芝。何如近在王畿內,慶典珍符萃一時。
- 齊天樂(會江湖諸友泛湖)麹塵猶沁傷心水,歌蟬暗驚春換。露藻清啼,煙蘿澹碧,先結湖山秋怨。波簾翠卷。嘆霞薄輕綃,汜人重見。傍柳追涼,暫疏懷袖負紈扇。南花清斗素靨,畫船應不載,坡靜詩卷。泛酒芳筒,題名蠹壁,重集湘鴻江燕。平蕪未翦。怕一夕西風,鏡心紅變。望極愁生,暮天菱唱遠。
- 嘲寫真泡紀吾身元是妄,丹青汝影豈為真。吾身汝影俱無實,相伴茆堂作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