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出自先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論·不茍論》: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茍論》
解釋:太完美了必定會出現(xiàn)缺陷,發(fā)展到極端必定走向反面,過于滿盈必定發(fā)生虧失。
原文摘要:
之所以分也。使獐疾走,馬弗及至,己而得者,其時顧也。驥一日千里,車輕也;以重載則不能數(shù)里,任重也。賢者之舉事也,不聞無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為之任也。冬與夏不能兩刑,草與稼不能兩成,新谷熟而陳谷虧,凡有角者無上齒,果實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無遂功,天之數(shù)也。故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故擇務,當而處之???、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為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學之。有便於學者,無不為也;有不便於學者,無肯為也。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yè),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狈枪砀嬷?,精而熟之
注釋參考
極則必反
謂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