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結習惱鶖子,送與毗耶彼上人
出自宋代陳師道《謝趙生惠芍藥三首》:
郁郁芬芬十里薰,紅妅白白數(shù)枝春。
要將結習惱鶖子,送與毗耶彼上人。
注釋參考
結習
(1).佛教稱煩惱。《維摩經·觀眾生品》:“時 維摩詰 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説法,便現(xiàn)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孤策獨騖,莫知所限;結習紛綸,一隨理悟?!?宋 蘇軾 《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一:“結習已空從著袂,不須天女問云何?!?清 龔自珍 《觀心》詩:“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
(2).多指積久難除之習慣?!痘ㄔ潞邸返谑兀骸八以娢氖群?,結習已深,倘得問字學書,當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讀者》二六:“致她來信說我‘詩人結習未除,幻想太高’?!?/p>
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1.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毗耶離”、“毘舍離”、“吠舍離”。古 印度 城名?!毒S摩經》說, 維摩詰 (意譯 凈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爾邦 南部)。 釋迦牟尼 于該地說法時, 維摩詰 稱病不去。 釋迦 派 文殊師利 前往問疾。 文殊師利 問 維摩詰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 默然不對。 文殊師利 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古代詩文中,多以此佛教傳說故事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諦的典故。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陸龜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書事》詩:“欲入 毘耶 問,無人敵 浄名 。”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故人相見尤堪喜, 山陰 乘興不須回。 毗耶 問疾難為對。”
(2).指 維摩詰菩薩 。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說佛理之人。 唐 賈島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貧無悶, 毗耶 疾未調。” 清 錢謙益 《贈胡泌水》詩:“談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燈禮 浄名 ?!?清 姚鼐 《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詩:“巵言聊一放,閉口終 毘耶 ?!?/p>
(3).指《維摩經》。 宋 王安石 《北窗》詩:“北窗枕上春風暖,謾讀 毗耶 數(shù)卷書。”
上人
上人 (shàngrén) 舊時尊稱僧人 Buddhist monk 佛教稱德行高尚的人 sage 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指職位高的統(tǒng)治者 high official 上等人 the upper class 農工商賈勞苦營生,非上人之所為 〈方〉∶指父母或祖父母 parents or grand parents 凌駕于他人之上 bully陳師道名句,謝趙生惠芍藥三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