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朝蘇軾《和陶雜詩十一首》
藍喬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踐長安陌。
爾來寧復見,鳥道度太白。
昔與吳遠游,同藏一瓢窄。潮陽隔云海,
歲晚倘見客。伐薪供養(yǎng)火,
看作棲鳳宅。
注釋參考
王屋
(1).王者所居之屋。《史記·周本紀》:“﹝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p>
(2).山名。在 山西省 陽城 、 垣曲 兩縣之間。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書·禹貢》:“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唐 盧照鄰 《鄭太子碑銘》:“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廣森 《轉(zhuǎn)連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p>
(3).相傳 黃帝 曾訪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維 《送張道士歸山》詩:“先生何處去? 王屋 訪 茅君 ?!?清 宋琬 《祭沉少參岫陽》詩:“言將歸 王屋 ,終老營菟裘。”
長安
[Chang'an] 長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陜西西安一帶
詳細解釋(1).古都城名。 漢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 東漢 獻帝 初、 西晉 愍帝 、 前趙 、 前秦 、 后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于此定都。 西漢 末綠林、赤眉, 唐 末 黃巢 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 漢 城筑于 惠帝 時,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筑于 文帝 時,號 大興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南、西一帶。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 西安城 。
(2). 唐 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唐 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 家南渡日,此地舊 長安 。”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淳熙八年》:“雪卻甚好,但恐 長安 有貧者?!?清 龔自珍 《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 馮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挾策 長安 游。”
蘇軾名句,和陶雜詩十一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百字令(西湖十詠·斷橋殘雪)——— 陳允平〔宋代〕
- 惠山泉——— 劉達〔宋代〕
- 伯氏再以前韻即事復繼韻——— 王洋〔宋代〕
- 華亭百詠陸瑁養(yǎng)魚池——— 許尚〔宋代〕
- 避地傷春六絕句——— 葛立方〔宋代〕
- 次夜月色復佳游霞川錦池二首——— 張镃〔宋代〕
- 乳燕飛(寄劉閬風祭酒)——— 汪莘〔宋代〕
-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 黃庭堅〔宋代〕
- 秋懷十首——— 陳師道〔宋代〕
- 贈孔道士——— 趙師秀〔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