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朝岑參《感遇》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發(fā)。未及得采之,秋風(fēng)忽吹殺。
君不見拂云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fēng)無奈何。四時(shí)常作青黛色,
可憐杜花不相識(shí)。
注釋參考
不見
不見 (bùjiàn) 不曾相見 do not see;do not meet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見不著;丟失 be lost;be missing 一輛新自行車轉(zhuǎn)身就不見了拂云
觸到云。極言其高。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濁漳水》:“凡諸宮殿門臺(tái)隅雉,皆加觀榭,層甍反宇,飛檐拂云。” 唐 杜甫 《嚴(yán)鄭公宅同詠竹》:“但令無翦伐,會(huì)見拂云長(zhǎng)?!?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膾躍湍之魴,炙拂云之鵲?!?/p>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yuǎn)。 漢 枚乘 《七發(fā)》:“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shī):“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shī):“落英千尺墮,游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guó)》:“其( 小月氏國(guó)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p>
(2).牽船的篾纜?!端螘ぶ斐瘋鳌罚骸皶r(shí)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shī)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shuí)家上瀨船?!?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shī)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薄缎咽篮阊浴お?dú)孤生歸途鬧夢(mèng)》:“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fēng),方使得布帆,風(fēng)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p>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shī):“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p>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hào),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青松
青松 (qīngsōng) 青翠的松樹 pine縱使
縱使 (zòngshǐ) 即使——連接分句,表示假設(shè)的讓步,即在偏句提出某種情況 even if;even though秋風(fēng)
秋風(fēng) (qiūfēng) 秋天的風(fēng) autumn wind無奈何
無奈何 (wúnàihé) 對(duì)人或事沒有處理辦法 have no way 無奈他何 無奈 have no alternative 無奈何同意岑參名句,感遇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同人家鄠杜,相見罷官時(shí)。作者:馬戴作品:贈(zèng)鄠縣尉李先輩二首
- 而今肯為蒼生起,何止編方蜀雇寬作者:李曾伯作品:和劉清叔襄陽(yáng)草廬韻二首
- 后來好事恐磨滅,寶刀裁劃泥如剝作者:梅堯臣作品:孫主簿惠上黨寺壁胡霈然書墨跡一匣
- 所期培殖豐,肯詫裁決敏
- 感別懷遠(yuǎn)人作者:陸機(jī)作品:祖道畢雍孫劉邊仲潘正叔詩(shī)
- 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 來時(shí)春社,去時(shí)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作者:趙善慶作品:【中呂】山坡羊_燕子來時(shí)春
- 燕山形勢(shì)地,從古是京師
- 誰(shuí)知二十余年后,來作客曹相替人。作者:張籍作品:贈(zèng)主客劉郎中
- 髴髣蘿月光
- 5叮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