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券內士,常思方外游
出自宋代晁公溯《中巖文老和予游字韻見寄用韻為報》:
我雖券內士,常思方外游。
未見夫鐵腳,況逢钁頭。
癯然只樹老,隱此陰崖幽。
修竹不知夏,青松不知秋。
甚欲效柳子,冉溪買西丘。
又欲追白傅,香山尋石樓。
忽開化人書,書中有鳴球。
其鳴疑飛泉,清絕或可侔。
乃是寄我詩,恨我昔莫留。
觀者勿疵瑕,謂以聲音求。
句法傳叢林,五言如湯休。
注釋參考
券內
(1).謂契合于內;務內?!肚f子·庚桑楚》:“券內者,行乎無名?!比?,一本作“ 券 ”。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云:“券,契也。得契合乎內?!?陳鼓應 注譯:“務內的人,所行沒有名跡?!?/p>
(2).分內。 宋 陸游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功名固是券內事,且葺園廬了婚嫁?!?宋 陸游 《道室雜詠》之二:“忿慾至前能小忍,人人券內有期頤?!?/p>
方外游
謂尋仙訪道。 唐 王武陵 《宿慧山寺》詩序:“賦詩道意,以紀方外之游。” 金 王若虛 《茅先生道院記》:“﹝公﹞乃棄家為方外游?!?元 湯式 《一枝花·題心遠軒》套曲:“不從方外游,且向寰中住。”參見“ 方外 ”。
晁公溯名句,中巖文老和予游字韻見寄用韻為報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