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曾豐《書嚴子陵釣臺》:
周家刑不上大夫,法固不足禮有余。
有才畢愿進朝路,非老誰忍回田廬。
秦坑學士置勿道,漢嫚大臣視如奴。
逸民不出朝士去,前有兩生后二疏。
世祖聰明失之察,待臣少禮多以法。
尚書曾不免牽曳,御史或猶遭撲撻。
尚書御史未足論,位至三公危一發(fā)。
侯霸朱浮僅免歸,韓歆戴涉終見殺。
先生識帝貧賤時,富貴共之理所宜。
云胡召至留不住,無乃平日窺其微。
龍顏之疏顧豈忍,鳥喙所伏那可知。
當初高蹈疑矯世,落后逆觀信知機。
退身不勇公孫賀,明泣危機終自墮。
先生明甚勇如之,天地萬物莫吾挫。
將星群立客星孤,群恐難調孤易禍。
帝坐邊頭睡熟間,夢魂已在桐江臥。
將星炯炯亙今明,不似客星明更大。
注釋參考
尚書
尚書 (Shàngshū) 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吧小奔础吧稀?《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傳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補充進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用當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fā)現的《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后來《十三經》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今文各篇內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盤庚》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禹貢》記述戰(zhàn)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 Shang Shu 尚書 (shàngshū) 中國古代官名。執(zhí)掌文書奏章。作為官名,始置于戰(zhàn)國時,或稱“掌書”。秦為少府屬官,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地位逐漸重要。后各朝均有設置,清代相沿不改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三國蜀· 諸葛亮《出師表》 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后漢書·張衡傳》 明清兩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長官 minist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兵部尚書不免
不免 (bùmiǎn) 免不了;難免 unavoidable 這段公路太窄,往來車輛有時不免擁塞牽曳
亦作“ 牽拽 ”。1.牽拉;拖帶?!逗鬂h書·申屠剛傳》:“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宋書·謝靈運傳》:“今虛聲為罪,何酷如之……誠復內省不疚,而抱理莫申,是以牽曳疾病,束骸歸欵。”《法苑珠林》卷二一:“故遣迎上像,初在舉數人可舉,今加以壯夫數十,確不移處,后更足以事力輲車牽拽,僅得上船。”《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汝便將木牛流馬口內舌頭扭轉,牛馬就不能行動……背后 魏 兵趕到,牽拽不動,扛抬不去?!?/p>
(2).猶牽制。 宋 陳師道 《后山談叢》卷一:“令 魏能 ……等漸那向東,傍城寨牽拽,如此則 契丹 必有后顧之憂,未敢輕議懸軍深入。”
(3).猶言東拉西扯。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扳今掉古,牽曳不休,令人不耐。”
御史
御史 (yùshǐ)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糾察的官吏 the censor 御史前書?!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顧召趙御史。 御史詣學宮?!?清· 張廷玉《明史》 御史齊康。撲撻
鞭打?!秲x禮·鄉(xiāng)射禮》“射者有過則撻之” 漢 鄭玄 注:“射者中人,本意在侯,去傷害之心遠,是以輕之,以撲撻於中庭而已。”
曾豐名句,書嚴子陵釣臺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