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劉黻《病鷺》:
得汝相依若友朋,無端鳴啄頓伶俜。
莫親野水應生夢,幾立斜陽不整翎。
肩聳可齊工部瘦,神清猶逐楚臣醒。
人言氣習多濡染,卻笑吾今鬢亦星。
注釋參考
人言
[people's words] 人們的評論,別人的議論
詳細解釋(1).別人的評議?!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岸Y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宋 蘇軾 《次韻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晦翁 認是大姓力量大,致得人言如此?!?/p>
(2).人的言語。 唐 儲光羲 《昭圣觀》詩:“石池辨春色,林獸知人言?!?/p>
(3).pi{1~1}霜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辟臭蟲方,用木瓜打碎,燒煙薰之,若加人言少許,其子粒粒皆爆碎?!?/p>
氣習
(1).風氣和習俗。 宋 曾鞏 《黃莘職方員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風土之氣習,載於圖籍,典以郎曹?!?元 杜本 《古意》詩:“但恐氣習移,古今不同才?!?清 黃宗羲 《汪氏三子詩序》:“ 休陽 汪周士 、 晉賢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愛風雅,喜讀書……聞其風者,多操舟到門,結(jié)交而后去,顧非今世坊社之氣習比也?!?/p>
(2).氣質(zhì);習性?!吨熳诱Z類》卷一一九:“如此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氣習不期變而變矣。” 宋 葉適 《將仕郎嵇君墓記》:“事親純孝,處己儉約,有乃父風,無子弟氣習。” 明 劉東星 《史閣款語》:“余雖曰仕宦,而清素未脫寒酸氣習。”《紅樓夢》第四回:“誰知自此間住了不上一月, 賈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認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褲氣習,莫不喜與他來往?!?梁啟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蓋以一種矯偽之氣習,銘刻臣僚之腦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為莫大之榮是也?!?/p>
(3).指詩文風格。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蘇氏作<辨奸論>憾荊公》:“予聞 老蘇 初來京,以所著《權(quán)書》、《衡論》投 歐陽公 ,一時推其文章。 王荊公 時已為知制誥,獨不善之,以其文縱橫,有 戰(zhàn)國 氣習,屢詆於眾。”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 束晳 《補亡詩》,對偶精切,辭語流麗,不脫六朝氣習。”《明詩紀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錄》:“﹝ 若之 ﹞所與游者皆一代偉人,詩清真,無 啟 禎 氣習?!?/p>
濡染
(1).沾染;受熏陶。 唐 歐陽詹 《出門賦》:“路實多岐,絲無定色,任玄黃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公言近世學問,濡染陳俗, 卻人 雖善士,亦或不免?!?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后 文正 子 文清 相國, 文莊 子 山舟 學士,果濡染家學,八法冠時,碑版大書,照曜四裔?!?/p>
(2).謂描繪和表現(xiàn)。 聞一多 《詩與批評》:“ 杜甫 之后有了 白居易 , 白居易 不單是把筆濡染著社會,而且他為當前的事物提出他的主張與見解。”
(3).浸濕。常指運筆寫字作畫。 唐 李商隱 《韓碑》詩:“公退齋戒坐小閤,濡染大筆何淋灕!”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紫姑大書字》:“墨漿以大器貯,備濡染也?!?明 高濂 《玉簪記·手談》:“[外]仙姑手中佳扇,為何無人題寫?[旦]欲求足下濡染,未敢輕凟?!?郭沫若 《木筆》詩:“蘸足紫墨水,好向紙上寫新詩,問誰在濡染大筆,這樣地淋漓?”
劉黻名句,病鷺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10迷宮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