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⑴贈道者:一作“贈送”。
⑵麻衣如雪:語出《詩經(jīng)·曹風(fēng)·蜉蝣》,此處借用來描繪女子一身如雪的白衣。
⑶越溪:春秋末年越過美女西施浣紗的地方。末兩句是詩人的想象。
贈道者問答
問:《贈道者》的作者是誰?
答:贈道者的作者是李端
問:贈道者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贈道者是唐代的作品
問:贈道者是什么體裁?
答:七律
問: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出自 唐代李端的《贈道者》
問: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的下一句是 來取圖書安枕里,便驅(qū)雞犬向山行。
問:出自李端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端名句大全
贈道者賞析
此詩從題目“贈道者”可以看出,詩贈送的對象是個道士,從詩的內(nèi)容看,這是個女道士。此詩題目一作“贈送”。如果是后一個題目,那么,他寫贈的對象就不一定是個女道士。但無論用哪一個題目,都不難看出,詩人所要著意描繪的是一個漂亮的白衣女子,并且對她的美色是頗為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于《國風(fēng)·曹風(fēng)·蜉蝣》,這里借用來描畫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著以后,詩人又以高雅素潔的白梅來比擬女子的體態(tài)、風(fēng)韻。次句中的“微妝”,是“凝妝”、“濃妝”的反義詞,與常用的“素妝”、“淡妝”意義相近。“笑掩”寫女子那帶有羞澀的微笑。這女子是如此動人,她曳著雪白的衣裙,含情脈脈地微笑著,正姍姍來到詩人的夢境。
從甜蜜的夢境中醒來,詩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以致在他眼前呈現(xiàn)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美麗境界:他仿佛看到這一女子來到越國的一條溪水邊,走進一群穿著紅色衣裳的浣紗女子中間;那風(fēng)姿,那神韻,是這般炫人眼目,就像是開放在一片紅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這兩句,以“若”字領(lǐng)起,說明這是詩人的假想之詞。首兩句說的是女子的神,此兩句則是說女子的形,然而在寫法上卻不似前兩句作直接的描繪,而以烘托之法讓人去想象和思索?!霸较笔谴呵锬┠暝絿琅魇╀郊喌牡胤健.?dāng)女子置身于漂亮的越女中間時,她便像是紅蓮池中開放的一朵玉潔冰清的白蓮;她的婀娜嬌美,自然不言而喻了。
表現(xiàn)上,此詩主要采用了擬物的手法。一處用“一枝梅”,一處用“白蓮”,后者尤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當(dāng)然,以蓮花比美人,并不是武元衡的獨創(chuàng)。稍晚于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蓮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看,瑤水一枝蓮(《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但比較地說,白居易只是運用了擬物一種手法,以形象顯出單純的美;武元衡在擬物時,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讓詩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襯下亮相,然后再過渡到蓮花的比擬上,更有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不過,全詩的情調(diào)只是在吐露對白衣少女美貌的神往之情,詩旨便不可取了。
- 十一月二十二日夜待子聿未歸寒爐火半銷,壞壁燈欲死。人行籬犬吠,月出林鵲起。吾兒信偶非長路,老子可憐煎百慮。人人父子與我同,立朝勿遣交河戍。
- 寄別向運判德獻移閩憲薄枝工奚取,知音一已多。從公日幾許,去我意如何。夢里閩山月,吟邊楚水波。門闌萬珠履,更試歲寒柯。
-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怪石山阿有人著薜荔,廷下縛虎眠莓苔。手磨心語知許事,曾見漢唐池館來。
- 再和五首手選千株高下種,似行庾嶺泛湘江。只銷一朵南枝拆,盡受群花北面降。自愛空山吹縞袂,絕羞華屋照銀釭。主林神禁人殘毀,深夜應(yīng)無斫樹龐。
- 宿開元寺樓(一作宿開元寺西樓聞歌感賦)誰家歌裊裊,孤枕在西樓。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幬。月移珠殿曉,風(fēng)遞玉箏秋。日出應(yīng)移棹,三湘萬里愁。
- 王伯厚以詩招伯渾次韻同往邀之憶昨歸來萬里遙,不能對策未央朝。山林得計成長往,松石為朋是久要。痛飲肯來同榼挈,小詩聊遣當(dāng)弓招。請君莫學(xué)全椒老,澗下辛勤舍墮樵。
- 俞孝楊殖齋士患不知學(xué),既學(xué)思有終。一年農(nóng)作計,十稔圃收功。四業(yè)獨為重,九經(jīng)皆寓中。勉哉期歲晚,禹稷與顏同。
- 薄暮游潘登仕園園有堂三間榜曰一枝蓋湖公樞玉樹郎君兩白眉,照人英爽自兒時。乃翁可笑太多事,繞舍春風(fēng)千萬枝。
- 次韻詹適宣德小飲巽亭君方夢謫仙,(來詩記李白郎官湖事。)我亦吊文園。江上同三黜,天涯又一樽。濤雷殷白晝,梅雪耿黃昏。歸去多情雨,應(yīng)隨御史軒。(詹為御史主簿。)
- 送司空學(xué)士赴京弘文初命下江邊,難戀沙鷗與釣船。藍綬乍稱新學(xué)士,白衫初脫舊神仙。龍山送別風(fēng)生路,雞樹從容雪照筵。重謁往年金榜主,便將才術(shù)佐陶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