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二首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翻譯和注釋
譯文
東風(fēng)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
嶺上浮著的晴云似披著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著銅鉦。
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腳下悠悠的路,馬行溪邊,放下韁繩緩緩走著,聽那潺潺溪水聲。
那朝廷上的黨爭,即便是難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憊的戰(zhàn)馬希望聽到收兵的號令。
下夠了的細雨,帶給茶農(nóng)喜悅,在這亂山深處還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間的歧路能知多少?問問田里耕作的農(nóng)民吧。
注釋
東風(fēng):春風(fēng)。
吹斷檐間積雨聲: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鉦(zhēng):古代樂器,銅制,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zhí),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
西崦(yān):這里泛指山。
餉:用食物款待別人。
委:舍棄,這里是放下之意。轡(pèi):韁繩。
散材:原指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養(yǎng)性、不為世用之人。
卷旆(pèi)鉦:收兵的號令。古代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耦耕:二人并耕,這里指耕地之人。
新城道中二首問答
問:《新城道中二首》的作者是誰?
答:新城道中二首的作者是蘇軾
問:新城道中二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的作品
問: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出自 宋代蘇軾的《新城道中二首》
問: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的下一句是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問:出自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答:蘇軾名句大全
新城道中二首賞析
這兩首詩是蘇軾在去往新城途中,對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繪。第一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第二首著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詩人準(zhǔn)備啟程了。東風(fēng)多情,雨聲有意。為了詩人旅途順利,和煦的東風(fēng)趕來送行,吹散了陰云;淅瀝的雨聲及時收斂,天空放晴。“檐間積雨”,說明這場春雨下了多日,正當(dāng)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fēng)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的陰影也一掃而光,所以他要把東風(fēng)視為通達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霧靄籠罩著高高的山頂,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綿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仿佛樹梢上掛著一面又圓又亮的銅鉦。穿山越嶺,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矮矮的竹籬,裊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農(nóng)民,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gòu)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diào)和諧的農(nóng)家春景圖。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麗,使得詩人出發(fā)時的愉悅心情有增無減。因此,從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充滿了歡樂和生意。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dāng)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xiàn)了他厭惡俗務(wù)、熱愛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及將至新城時問路的情形,與第一首詞意銜接。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詩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有山重水復(fù),也有柳暗花明;有陰風(fēng)慘雨,也有雨過天晴。詩人不知不覺中放松了韁繩,任馬兒沿著潺潺的山溪緩緩前行。馬背上的詩人低頭陷入了沉思。三、四兩句頗見性情,很有特色,膾炙人口?!吧⒉摹?、“疲馬”,都是作者自況。作者是因為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在朝廷無法立腳,才請求外調(diào)到杭州任地方官的?!吧⒉摹保亲髡咦杂鳛闊o用之才?!八蚜指?,喻指新、舊黨爭的黨禍。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擔(dān)心隨時可能飛來的橫禍降臨,即便是無用之材,也畏見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對政治斗爭、官場角逐感到厭倦,就像那久在沙場沖鋒陷陣的戰(zhàn)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休息訊號。所以,作者對自己此時這樣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愜意。他在飽覽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幾日霏霏春雨給茶農(nóng)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晁端友。臨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間卻迷了路。詩的最末兩句,就寫詩人向田園中農(nóng)夫問路的情形,同時也暗用《論語·微子》的典故:兩位隱士長沮、桀溺禍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們問路,二人回答說:“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詩人以此喻歸隱之意。
兩首詩以時間先后為序,依原韻自和,描繪“道中”所見所聞所感,格律純熟,自然貼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聯(lián)倍受后人激賞,汪師韓以為是“鑄語神來之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蘇詩選評箋釋》卷二)。其實不僅此聯(lián),即如“絮帽”“銅鉦”之比擬恰切,“散材”、“疲馬”之頗見性情,也是詩中妙對。
- 無夢令 誡奢陜右人人聽我。福地好修因果。天下不如斯,貧富一般行坐。輕可。輕可。輕可驕奢太過。
- 詠史下裴頠惠帝君臣一樣愚,九龍翁仲淚如珠。眼前喪亂渾如岡,崇有何當(dāng)卻破無。
- 鑒湖個中巖壑欠相羊,秋色無邊古興長。寒盡鑒湖僅荷浦,靈遺禹廟尚梅梁。追尋游舫空千載,物色先賢但一堂。征□倚風(fēng)歸路晚,可堪晴月照凄涼。
- 寄題與州晁都官沼沼上唐朝鄭都官有詩刻石名郎游勝地,心跡繼風(fēng)流。昔為題詩著,今因好事修。四山相照映,五馬屢淹留。相見波光凈,依然一片秋。
- 太廟觀之草曉開疏屏望榮光,仰見威靈燭下方。二本同楹真盛事,三年疊秀是殊祥。好圖瑞采增旗幟,更誦靈華續(xù)樂章。拜舞共陳歸美頌,喜浮春殿九霞觴。
- 隋宮柳塘煙起日西斜,竹浦風(fēng)回雁弄沙。煬帝春游古城在,壞宮芳草滿人家。
- 【雙調(diào)】慶東原_嘆世拔山力嘆世拔山力,舉鼎威,暗鳴叱咤千人廢。陰陵道北,烏江岸西,休了衣錦東歸,不如醉還醒,醒而醉。明月閑旌旆,秋風(fēng)助鼓鼙,帳前滴盡英雄淚。楚歌四起,烏騅漫嘶,虞美人兮,不如醉還醒,醒而醉。三顧茅廬問,高才天下知,笑當(dāng)時諸葛成何計?出師未回,長星墜地,蜀國空悲,不如醉還醒,醒而醉??洳胖牵苊系?,分香賣履純狐媚。奸雄那里?平生落的,只兩字征西。不如醉還醒,醒而醉。畫籌計,墮淚碑,兩賢才德誰相配?一個力扶漢基,一個恢張晉室,可惜都壽與心違,不如醉還醒,醒而醉。珊瑚樹,高數(shù)尺,珍奇合在誰家內(nèi)?便認做我的,豈不知財多害己,直到東市方知。則不如醉還醒,醒而醉。
- 念奴嬌半陰未雨,洞房深、門掩清潤芳晨。古鼎金爐,煙細細、飛起一縷輕云。羅綺嬌春。爭攏翠袖,笑語惹蘭芬。歌筵初罷,最宜斗帳黃昏。樓上念遠佳人。心隨沈水,學(xué)蘭灺俱焚。事與人非,爭似此、些子香氣常存。記得臨分。羅巾余贈,盡日把濃熏。一回開看,一回腸斷重聞。
- 水龍吟(和吳憲韻,且堅郁孤同游之約)驛飛穩(wěn)駕高秋,迎人滿目清新景。秋還有色,芙蓉照水,晨妝對鏡。雪卷寒蘆,字橫過雁,渡浮孤艇。是騷人行處,腔風(fēng)調(diào)月,香滿袖、過梅嶺。斷岸煙收人靜。雨聲乾、桐疏楓冷。掀髯獨笑,仙翁起舞,臥龍呼醒。近小陽春,為梅也合,遲遲鞭影。更郁孤、一笑追歡,料得坡翁首肯。
- 歌尾閭不禁滄溟竭,九轉(zhuǎn)神丹都謾說。惟有班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guān)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