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翻譯和注釋
譯文
池塘黑水飄香蒲草長得密森森,鴛鴦鸂鶒在水中嬉戲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間地頭桑柘多茂盛,東鄰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養(yǎng)蠶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繭,牧童吹著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熱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著指點西坡說瓜豆就要成熟。
注釋
鸂(xī)鶒(chì):一種水鳥,形大于鴛鴦,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稱紫鴛鴦。
桑柘(zhè):桑木與柘木。深:茂盛。
蠶娘:農(nóng)家養(yǎng)蠶女。淥(lù):水清而深的樣子。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問答
問:《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的作者是誰?
答: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的作者是貫休
問: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是唐代的作品
問:柴門花寂寂黍飯花馨,山家花煙火春雨花晴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柴門花寂寂黍飯花馨,山家花煙火春雨花晴 出自 唐代貫休的《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問:柴門花寂寂黍飯花馨,山家花煙火春雨花晴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柴門花寂寂黍飯花馨,山家花煙火春雨花晴 的下一句是 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問:出自貫休的名句有哪些?
答:貫休名句大全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賞析
第一首頭兩句寫柴門內(nèi)外靜悄悄的,縷縷炊煙,冉冉上升;一陣陣黃米飯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場春雨過后,不違農(nóng)時的農(nóng)夫自然要搶墑春耕,所以“柴門”也就顯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見,“春雨”下得及時,天晴得及時,農(nóng)夫搶墑也及時,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見。
后兩句寫庭院中,水氣迷蒙,宛若給庭花披上了輕紗,看不分明;山野間,“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悅耳;躲進(jìn)巢避雨的鳥兒,又飛上枝頭,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來;一個小孩走出柴門啼哭著要捕捉鳥兒玩耍。這一切正都是寫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說蒙蒙的景色與泠泠的水聲,單說樹上鶯。樹上鶯尚且如此歡騰聒噪,逗得小兒啼索不休,更可想見大田里農(nóng)夫搶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節(jié),然而詩人卻只字不言農(nóng)忙而著墨于寫寧靜,由寧靜中見農(nóng)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節(jié),春雨過后喜悅的心情是農(nóng)民普遍的心情,詩人妙在不寫人,不寫情,單寫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這樣寫,既緊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稱得上短而精。方東樹謂“小詩精深,短章醞藉”,方是好詩。這詩在藝術(shù)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寫得短而精,淺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麗”(薛雪《一瓢詩話》),于靜處露生機(jī)。
貫休的詩在語言上善用疊字,如“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陳情獻(xiàn)蜀皇帝》),人因之稱他為“得得來和尚”。又如,“茫茫復(fù)茫茫,莖莖是愁筋”(《茫茫曲》),“馬蹄蹋蹋,木落蕭蕭”(《輕薄篇》),等等。這詩也具有這一藝術(shù)特色。在四句詩中,疊字凡三見:“寂寂”,寫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無閑人的特點;“蒙蒙”,狀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輕紗、看不分明的情態(tài);“泠泠”,描摹春水流動的聲韻。這些疊字的運(yùn)用,不僅在造境、繪形、模聲、傳情上各盡其宜,而且聲韻悠揚(yáng),具有民歌的音樂美。在晚唐綺麗纖弱的詩風(fēng)中,這詩給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從“山家”一家一戶的小環(huán)境擴(kuò)大到周圍的大環(huán)境。前三句寫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長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壓壓的一片;微風(fēng)吹過,帶來陣陣清香;一對對鴛鴦、鸂鶒,悠悠自在,嬉戲覓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樣,一點也不怕人;“前村后壟”猶言“到處”,到處都是一片翠色蔥蘢的桑樹和柘樹。這三句中雖無一字贊美之詞,然而田園的秀色,豐產(chǎn)的景象,靜穆的生活氣息已是觸目可見,具體可辨,值得留戀。且不說桑柘的經(jīng)濟(jì)價值,單說蒲,蒲嫩時可食,成熟后可織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說鴛鴦鸂鶒尚且寧靜地生活著,何況乎人!這就又為第四句“東鄰西舍無相侵”作了鋪墊與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長,總離不開人的辛勤培植。詩句不言村民勤勞智慧,而頌揚(yáng)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麗、物產(chǎn)豐盛、生活寧靜、村民勤勞的環(huán)境里,“東鄰西舍”自然相安無事,過著“無相侵”的睦鄰生活。沒有強(qiáng)凌弱、眾暴寡、爾虞我詐、互相爭奪等社會現(xiàn)象。很明顯,通過農(nóng)家寧靜生活的描寫,詩人作為佛門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這自不待言。
詩的后四句,一口氣寫了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四個人物,在同類唐詩中,這還是不多見的。這四句從生活在這一環(huán)境中人物內(nèi)心的恬靜,進(jìn)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愛。瞧,一條碧波蕩漾、清澈見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蠶娘在淥溪邊漂洗著白花花的蠶繭。牧童哥吹著笛子,聲音清脆悠揚(yáng);一時興起,又和衣進(jìn)入溪水,沐浴在綠水碧波之中。山翁挽著我的手臂,笑容滿面,親切熱情地指著西坡那片地對我說,瓜和豆已經(jīng)熟了,再住上幾日就可嘗新了。寥寥幾筆,把繭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聲悅耳的客觀景致,寫得逼真如畫;蠶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難想見,蠶娘喜獲豐收,其內(nèi)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頑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誼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詞語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動作、情態(tài)、聲音、笑貌及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進(jìn)一步顯現(xiàn)出來;而詩人“我”,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不待言,其流連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詩在末尾用一“熟”字狀“西坡瓜豆”,繪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回應(yīng)上文滿塘黑壓壓的蒲與到處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見了喜煞。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卻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飾、綺麗、纖弱的詩來,貫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樸素、康健之美,獨(dú)樹一幟。明代楊慎指出:“貫休詩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詩話》),真可謂獨(dú)具只眼。
(鄧光禮)
- 踏歌詞四首·其四標(biāo)簽:寫景日暮江南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自從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盡時。
- 古邑二首墜雨離邦遠(yuǎn),編蓬僦廡卑。人非一國敵,家乏萬錢貲。江海嗟漂蕩,乾坤惜變衰。此時看落葉,寧翅長年悲。
- 重陽后二日我來不及赴重陽,孤負(fù)清幽獨(dú)自芳。夾徑也能隨意白,出墻無柰著情黃。亟邀舊友將余玩,細(xì)酌新醪對汝嘗。懸知靖節(jié)無人見,卻見南山此意長。
- 賀鄧璠使君正拜袁州六年惠愛及黎甿,大府論功俟陟明。尺一詔書天上降,二千石祿世間榮。新添畫戟門增峻,舊躡青云路轉(zhuǎn)平。更待皇恩醒善政,碧油幢到郡齋迎。
- 句安得大金柅,制彼日月輪。免同流水車,今人續(xù)古人。
- 再用前韻集句何所獨(dú)無芳草兮,歸田有計一何稽。吾儕流落豈天意,俯仰天地身醯雞。
- 朝天子宿雨頻飄灑。歡喜西疇耕者。終朝連夜。有珠璣鳴瓦。漸白水、青秧鷗鷺下。老學(xué)種花兼學(xué)稼。心兩掛。這幾樹、海棠休也。
- 留別蹇道士拱辰黑月在濁水,何曾不清明。寸田滿荊棘,梨棗無從生。何時反吾真,歲月今崢嶸。屢接方外士,早知俗緣輕。庚桑托雞鵠,未肯化南榮。晚識此道師,似有宿世情。笑指北山云,訶我不歸耕。仙人漢陰馬,微服方地行。咫尺不往見,煩子通姓名。愿持空手去,獨(dú)控橫江鯨。
- 題玉澗八景八首居淡經(jīng)營中,落筆景已換。不見片帆歸,危檣還泊岸。
- 東風(fēng)第一枝(黃鐘商)傾國傾城,非花非霧,春風(fēng)十里獨(dú)步。勝如西子妖繞,更比太真澹濘。鉛華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標(biāo)格無雙,鎮(zhèn)鎖畫樓深處。曾被風(fēng)、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閑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從柳妒。不教歌舞??只?、彩云輕舉。信下蔡、陽城俱迷,看取宋玉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