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誰說愁緒被忘記了太久?每當(dāng)初春降臨,我的惆悵心緒一如故舊。每天都在花前飲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爛醉,一點也不關(guān)心那鏡里原本紅潤的面容,已經(jīng)日益清瘦了。
河岸邊青草翠綠,河岸上柳樹成蔭。我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我獨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fēng)吹拂著衣袖。人回去后,樹林中升起一彎新月。
注釋
清王鵬運《半塘丁稿·鶩翁集》云:“馮正中《鶴踏枝》十四首,郁伊倘況,義兼比興?!闭{(diào)名即《蝶戀花》。
誰道句:近人梁啟超云:“稼軒《摸魚兒》起處從此脫胎。文前有文,如黃河液流,莫窮其源?!保ā蛾柎杭{》引)。閑情:即閑愁、春愁。
病酒:飲酒過量引起身體不適。
敢辭:不避、不怕。朱顏,青春紅潤的面色。
朱顏:這里指紅潤的臉色。
青蕪: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樹林。李白《菩薩蠻》:“林漠漠煙如織。”
新月:陰歷每月初出的彎形月亮。
鵲踏枝問答
問:《鵲踏枝》的作者是誰?
答:鵲踏枝的作者是馮延巳
問:鵲踏枝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鵲踏枝是唐代的作品
問:鵲踏枝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出自 唐代馮延巳的《鵲踏枝》
問: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的下一句是 舊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問:出自馮延巳的名句有哪些?
答:馮延巳名句大全
鵲踏枝賞析
②病酒:飲酒過量,醉酒。
③青蕪:叢生的青草。
【評解】
這首《鵲踏枝》,把“閑情”寫得纏綿悱惻,難以排遣。
詞的上片著重寫愛情。詞中人物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著重寫景。而楊柳依
依牽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詞情景交融,意蘊深婉。這首詞并不著意刻畫人物的外在形
象,也不經(jīng)心描寫具體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筆墨集中在創(chuàng)造纏綿凄惻的感情境界上,形
成了馮詞的獨特風(fēng)格。
【集評】
王國維《人間詞話》:“深美閎約”。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可謂沉著痛快之極,然卻是從沉郁頓挫來,淺人何足知之。
馮煦《陽春集·序》:翁(延巳)俯仰身世,所懷萬端,繆悠其辭,若顯若晦,揆
之六義,比興為多。若《蝶戀花》(即《鵲踏枝》)諸作,其旨隱,其詞微,類勞人、
思婦、羈臣、屏子郁伊愴怳之所為。翁何致而然耶?周師南侵,國勢岌岌;中主既昧本
圖,汶不自強,……翁負(fù)其才略,不能有所匡轉(zhuǎn),??酂﹣y之中,郁不自達者,一于詞
發(fā)之。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詞是描寫相思之情的。隱約地流露出作者對南唐王朝
衰敗的關(guān)心和憂傷。
譚獻《譚評詞辨》卷一:此闋敘事。
- 寄谷老抖擻征衣著,京塵點涴深。羨君有丘壑,愧我未山林。卜隱中年事,懷人靜夜心。何時遂歸興,杯酒共清吟。
-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何須魁斗之名高,不在山川之氣豪。有口掛壁,亡牛奏刀??v橫佛用,分付兒曹。
- 游城南十六首贈張十八助教喜君眸子重清朗,攜手城南歷舊游。忽見孟生題竹處,相看淚落不能收。
- 馬子約送茶作六言謝之珍重繡衣直指,遠煩白絹斜封。驚破盧仝幽夢,北窗起看云龍。
- 贈史昭東林月未升,廓落星與漢。是夕鴻始來,齋中起長嘆。懷哉望南浦,渺然夜將半。但有秋水聲,愁使心神亂。握中何為贈,瑤草已衰散。海鱗未化時,各在天一岸。
- 福州等閑田地多栽竹,是處人家愛讀書。飲宴直嘗千戶酒,盤餐唯候兩潮魚。
- 次韻潁叟弟耕堂雜興六首已蕓何似與人蕓,水旱螟蝗不可聞。必欲糠粞飽雞鶩,明年余作勸農(nóng)文。
- 奉和圣制過潼津關(guān)在德何夷險,觀風(fēng)復(fù)往還。自能同善閉,中路可無關(guān)。
- 武學(xué)蔡博干挽詩人憐蔡慶無,慶遠自悠哉。雖欠壽將位,非無時與才。諸生尊誼概,明主識奇瑰。獨把平生去,何曾一語哀。
- 送蔡君知入蜀二首金陵已去國,銅梁忽背飛。失路遠相送,他鄉(xiāng)何日歸。靈關(guān)九折險,蜀道二星遙。乘槎若有便,希泛廣陵潮。
- 此地曾經(jīng)李白游,湖山消得好詩留——— 仇遠言懷
- 君不見紹興初載毗陵公,亂后身作夾日龍——— 楊萬里寄餞湖廣總領(lǐng)張子儀少卿赴召
- 流年又見一春過,苦雨略無三日晴——— 陸游暮春龜堂即事
- 安得鐵柄箒,埽盡兀實堆——— 王奕和元遺山太山古句
- 翰林惟奉還山詔,湘水空招去國魂。——— 陸游行至嚴(yán)州壽昌縣界得請許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
- 吁嗟公兮,豈料百年而售此詩于三萬兮——— 岳珂米元章賞心詩帖贊
- 坤野未能休血戰(zhàn),鼎湖誰復(fù)戀烏號——— 王奕登黃龍峰
- 世識池陽慣魚味,不知山勝環(huán)其郛。——— 孫坦句
- 丹裳浥露承秋重,赤幘臨風(fēng)唱曉分——— 董嗣杲雞冠花
- 梅藥觸人意,繞枝三四旋——— 黃庭堅次韻和魏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