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yǎng)當用敬,進學在致知
出自宋代李道傳《謁和靖先生虎丘祠堂》:
涵養(yǎng)當用敬,進學在致知。
如車去只輪,跬步不可之。
夫子受師說,惟敬實所持。
升堂逮易簀,參倚日在斯。
遺言落人間,取論極研幾。
是心要收斂,中不容毫厘。
大學著明法,格物乃階梯。
放心茍不收,{上穴下射}格將安為。
古人貴為己,末習多外馳。
豈無實踐者,茲焉當孰歸。
晚生拜遺像,敷衽跪陳詞。
愿言予服膺,沒齒終不渝。
注釋參考
涵養(yǎng)
涵養(yǎng) (hányǎng) 修養(yǎng) self-restraint;ability to control oneself 很有涵養(yǎng) 滋潤養(yǎng)育 conserve 用造林來涵養(yǎng)水源進學
進學 (jìnxué) 明清兩代指童生考取生員,進入府、縣學讀書 enter college 使學業(yè)上有進步 progress致知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睔v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 漢 鄭玄 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 宋 朱熹 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明 王守仁 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 致良知 ”。
李道傳名句,謁和靖先生虎丘祠堂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