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相見,清祀在圜丘。
出自唐朝武元衡《聞相公三兄小園置宴,以元衡寓直,》
休沐限中禁,家山傳勝游。露寒潘省夜,木落庾園秋。
蘭菊回幽步,壺觴洽舊儔。位高天祿閣,詞異畔牢愁。
孤思琴先覺,馳暉水競流。明朝不相見,清祀在圜丘。
注釋參考
明朝
明朝 (míngzhāo) 〈方〉∶明天 tomorrow相見
相見 (xiāngjiàn) 彼此會面 meet 整個代表團在終點站與他們相見清祀
古代十二月臘祭的別稱。始于 殷 ,后代因循未改。一說始于 伊耆 。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四代臘之別名: 夏 曰嘉平, 殷 曰清祀, 周 曰大蠟, 漢 曰臘。” 南朝 宋 孔欣 《祠太廟》詩:“束帶從王事,結(jié)纓奉清祀。”《元史·禮樂志三》:“望瘞位,奏《肅事之曲》……禮成文備,歆受清祀。”
圜丘
圜丘 (yuánqiū) 中國明、清兩代帝王每年冬至祭天的祭臺,在北京天壇內(nèi)。為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層圓臺。四面有欄桿、臺階;外圍有兩道圍墻。其北有一座圓殿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天神牌位的專用建筑?;蜀酚钔庥袌A形圍墻,南面有三座磚拱門,俗稱“回音壁” round mound武元衡名句,聞相公三兄小園置宴,以元衡寓直,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