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籀《春集僧舍一首》:
繡川藻野炫嫣姝,練縞穠殷亭育爐。
二月峭寒輕抑勒,崇朝和氣畢昭蘇。
紺青六幕無纖翳,綠縟多疇幾町區(qū)。
居士自攜三昧醖,緇流叢錯設(shè)伊蒲。
注釋參考
居士
居士 (jūshì) 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稱 lay Buddhist 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hermit三昧
三昧 (sānmèi)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lǐng),真諦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懹巍妒咀舆^》 深得其中三昧緇流
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城內(nèi)胡統(tǒng)寺》:“﹝諸尼﹞常入宮與太后説法,其資養(yǎng)緇流,從無比也?!?唐 盧綸 《秋夜同暢當宿藏公院》詩:“將祈竟何得?滅蹤在緇流?!?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或謂脗合禪機,前身亦緇流中人也。”《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老師父佳作……自是詩壇名宿, 盧 、 駱 、 王 、 楊 之儔也,決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不知為何遁入緇流?”
叢錯
繁多,龐雜。 宋 蘇軾 《謝歐陽內(nèi)翰啟》:“於是招來雄俊魁偉敦厚樸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 宋 陳師道 《先君事狀》:“先君……遇事叢錯,人不勝其煩,意益自得?!?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奸盜之叢錯,駔儈之出沒,蓋盡人間不美之俗,不良之輩,而京師皆有之?!?傖父 《行政機關(guān)之改革》第一節(jié):“其時官廳叢錯,官吏冗繁,職守不明,殆不能以立憲國家之行政機關(guān)目之。”
伊蒲
見“ 伊蒲饌 ”。
蘇籀名句,春集僧舍一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10我和旅行官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