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fēng)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fēng),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翻譯和注釋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月月夜,長空萬里無云,顯得空為遼闊無邊。月亮月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月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月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月清凈自由,秀麗月江山像圖畫般月美麗,看過去在朦朧月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xiàn)在我把天上月明月和身邊自己月影子當(dāng)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月知音,渴望乘風(fēng)歸去,在明凈月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月追求和向往。
注釋
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念奴嬌: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diào)。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住曲中。另北曲大石調(diào)有《百字令》,別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闋同,用為小令。
桂魄:月亮月別稱。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
“冷浸”句:秋天月碧空浸透著清冷月月光。
玉宇瓊樓:傳說中月宮里神仙居住月樓宇。形容月中宮殿月精美。
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 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br />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煙樹:煙霧籠罩月樹木。歷歷:清楚可數(shù)。
翻然:回飛月樣子。
鵬翼:大鵬之翅。
念奴嬌·中秋問答
問:《念奴嬌·中秋》的作者是誰?
答:念奴嬌·中秋的作者是蘇軾
問:念奴嬌·中秋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念奴嬌·中秋是宋代的作品
問: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出自 宋代蘇軾的《念奴嬌·中秋》
問: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的下一句是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問:出自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答:蘇軾名句大全
念奴嬌·中秋賞析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fā)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象,蘇東坡在熙寧九年(1076)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xiàn)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笔菍懭f里無云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里無云,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么稀奇。但這里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古時稱月為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托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白髡咦屗南胂蟪岚蝻w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里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jù)《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游月宮,”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八杂谩憋w鸞而去“,想象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象,究竟有什么意義?從他當(dāng)時所處的黑暗現(xiàn)實、不得自由的環(huán)境來看,不能說和現(xiàn)實無關(guān)。應(yīng)該說,正是由于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閑官職位上,才有向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八胂笾鴱脑聦m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xiàn)實社會越丑,就越能見出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處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一轉(zhuǎn)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边@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dāng)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有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xiàn)出他孤單、凄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著他對當(dāng)時社會的憎惡,意味著他對權(quán)貴們的討厭。
蘇軾盡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fēng)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詩經(jīng)》“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一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郁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币虼?,這里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宮來了:“便欲乘風(fēng),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fēng)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喚起人么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向往。豪情溢于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dāng)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dāng)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xiàn)實,于是他越發(fā)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產(chǎn)生,正是由于黑暗現(xiàn)實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 好事近閬苑夢回時,窗外數(shù)聲啼鳥。覺我床前天氣,便清明多少。詩人門戶約花開,宿蝶誤飛了。一段山青水綠,作洞庭春曉。
- 滿江紅三月風(fēng)前花薄命,五更枕上春無力。
- 首夏積雨有余潤,游云無定陰。燕飛華屋靜,鶯囀碧窗深。
- 觀荷花葉根莖迥不同,略無些字犯春風(fēng)。羽衣縱落尋芳后,解作清涼烈日中。
- 送虞道士煙霞聚散通三島,星斗分明在一壺。笑說余杭沽酒去,蔡家重要會麻姑。
- 織錦婦桃花日日覓新奇,有鏡何曾及畫眉。只恐輕梭難作匹,豈辭纖手遍生胝。合蟬巧間雙盤帶,聯(lián)雁斜銜小折枝。豪貴大堆酬曲徹,可憐辛苦一絲絲。
- 修文立武頌斌哉公兮。丁黎牾兮,反自拊兮。亶元后天覆無我若汝兮,董爾僚厘吾天序兮。九法茂茂勃其豎兮,誰又我{左角右巨}兮。爾校傳相歡,勿闡而{左皮右丸}兮,勿{外門內(nèi)為}而{左革右干}兮,勿闓而簍{韜舀換長}靫{左革右闌}兮。逡其虎賁以自媻兮。斌哉公兮。丁黎狺兮,反自{左扌右盾}兮。亶元老地載無我若人兮,麾爾校迪吾天倫兮。三綱幾幾廩其{左陳右攵}兮,誰又我{外門內(nèi)賓}兮。爾黎傳相告,勿攄而{左韋右蜀}兮,勿抉而箙兮,勿掀而鞬{左車右曼}{左弓右鬲}{籙金換木}兮。逶其蟻潰以自宓兮。斌哉公兮。丁黎{左羊右委}兮,反自揆兮,亶元戎海涵無我若爾兮,格爾黎寤吾天理兮。五常炳炳劼其履兮,誰又我觝兮。吾伍傳相號,勿袖而弢兮,勿彈而轑兮,勿紓而醫(yī)韘皾櫜兮。逛其虻附以自陶兮。修文立武,三章章七句,三章章五句。
- 蒼梧謠·天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 遣懷長松埋澗底,郁郁未出原。孤云飛隴首,高潔不可攀。古道貴拙直,時事不足言。莫飲盜泉水,無為天下先。智者與愚者,盡歸北邙山。唯有東流水,年光不暫閑。
- 溪居即事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fēng)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